资讯专栏INFORMATION COLUMN

《从零构建前后分离的web项目》实战 - 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继续打磨前端架构

Mike617 / 808人阅读

摘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继续打磨前端架构抱歉生病拖更了,快乐本文永久更新地址填坑上回还真的有同学提到了这个问题,感谢细心的你。既实现了拦截又实现了状态的共享。愉快的拿到了数据这样,前后分离的项目可以这样借助测试接口,不需要骚扰任何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继续打磨前端架构

抱歉生病拖更了,1024快乐

本文永久更新地址 填坑

上回还真的有同学提到了这个问题,感谢细心的你。@_noob

其实是没任何问题的,只不过看起来违背了常见的结构,像是有问题。其实是上文为了照顾初学者,怕大家因为麻烦而放弃,并没有一次性改的“看起来那么复杂”,我们来填下坑。

为了照顾没有实时跟着我连载的同学,每一章的代码多带带发布在我的 Github 博客,不进行覆盖更新 [除非代码有错误进行修改],这样避免了 2019 年小明同学望着前两章和 Github 最终版本代码发呆 ( release 也不是特别友好)

我们把上文的 renderer/src 改成比较容易理解的 src/renderer ,这其实是一个编程习惯问题。

上文 renderer/src 的问题

eslint-config-alloy : 想写出更规范的代码可以参考这个规则

下面进入本章正题

axios

使用了 vue 的你,发现 Vue 居然不能发请求,于是你 Google 了下,发现可以用 Vue-Resource。
你去问别人 Vue-Resource 怎么样,他说不要用 Vue-Resource,因为 Vue-Resource 官方已经停止维护了,你应该用 Axios、或者 fetch。但是我们想拥抱 ES6 排除掉了 ES5的fetch(当然也有ES6-fetch),这里我们使用 Axios!

Tips

这里呢也科普一下:什么时候依赖需要放到 dependencies、什么时候依赖需要放到 devDependencies:

devDependencies:顾名思义,仅在开发(dev)模式下如:webpack..loader、eslint、babel、打包后部署时完全用不到的、仅在开发需要 编译、检测、转换 的放在这里。
dependencies:例如:axios、chart、js-cookie、less、lodash、underscore等运行时的库或工具类等相关依赖我们要放在这里

不过基本不用担心,官网都会提供 start 说明,但是我们要大概明白意思,不要机械般的 copy。

引入 Axios

直接玩最新的

2018-09-28 截图 npmjs.com

添加依赖

"dependencies": {    
    "axios": "^0.18.0"
 }

基于上一章内容,别忘了重新 npm i 下载一下

还记得我们自动生成的 vue 主页面脚本 main.js吗?

封装axios

我们在 src/renderer/utils 建立一个 request.js 在这个请求脚本中,对 Axios 做一些必要的封装,大概内容是用 拦截器 axios.interceptors 对请求和响应做些拦截,定义一下 API 的前缀,处理一些常见的 HTTP 状态码。

interceptors 文档

我尽可能的为大家写了详细的注释。

// src/renderer/utils/request.js
import axios from "axios"

//这里一般指后端项目API的前缀,例如 /baidu/*/*/1.api  /mi/*/*/2.api
const BASE_API = ""

export function axiosIntercept(Vue, router) {
    const axiosIntercept = axios.create({
        baseURL: BASE_API
    })

    //http request 拦截器 一般用来在请求前塞一些全局的配置、或开启一些 css 加载动画
    axios.interceptors.request.use(
        (config) => {
            // 判断是否存在token,如果存在的话,则每个http header都加上token
            // if (store.getters.accessToken) {
            //     console.log(store.getters.accessToken)
            //     config.headers.Authorization = `token ${store.getters.accessToken}`;
            // }

            //todo:加载动画

            //若有需求可以处理一下 post 亦或改变post传输格式
            if (config.method === "post") {

            };

            return config;
        }, function (err) {
            return Promise.reject(err);
        });


    //http response 拦截器 一般用来根据一些后端协议特殊返回值做一些处理,例如:权限方面、404... 或关闭一些 css 加载动画
    axiosIntercept.interceptors.response.use(function (response) {
        // todo: 暂停加载动画
        return response;
    }, function (err) {
        //捕获异常
        if (err.response) {
            switch (err.response.status) {
                case 401:
                    // do something 这里我们写完后端做好约束再完善
            }
        }
        return Promise.reject(err);
    });
    return axiosIntercept;
}

大家还记得我们用 vue-cli 生成的 vue 主页脚本 main.js 吧,这里我们需要对 Axios 和 Vue 做一个耦合。

// src/renderer/main.js
import axios from "axios"
import { axiosIntercept } from "./utils/request"

// 将Axios扩展到Vue原型链中
Vue.prototype.$http = axiosIntercept(Vue)

这样我们在写业务逻辑,直接在 Vue 的上下文中 使用 this.$http 来发送请求。既实现了拦截、又实现了状态的共享。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这样做的意义在哪?

节省代码量,让代码更加易读

为什么?

扩展到原型链,使 Axios 运行时共享 Vue 原型链的内容,减少了很多指代 Vue 的临时变量

举个栗子

传统情况

import axios from "axios"


new Vue({
  data: {
    user: ""
  },
  created: function () {
    //此时作用域在 Vue 上,缓存起来,要依赖此变量
    let _this = this;
    axios.get("/user/getUserInfo/" + userName).then(res => {
            if (res.data.code === 200) {
                //此时作用域在axios上,拿不到vue绑定的值,只能借助刚才缓存的_this上下文
                _this.data.user = res.data.user
            }
        });
    }
})

代理之后

 


new Vue({
  data: {
    user: ""
  },
  created: function () {
    // axios 成为了 vue 的原型链一部分,共享vue状态。
    
    this.$http.get("/user/getUserInfo/" + userName).then(res => {
            if (res.data.code === 200) {
                //注意,axios回调,应该尽量使用箭头函数,可以继承父类上下文,否则类似闭包,还是无法共享变量、
                // 更优雅了一些
                this.data.user = res.data.user
            }
        });
    }
})
不懂 prototype 可以翻翻我以前写的文章
proxy

先简单弄一下,为前后分离打个小铺垫

webPack

webPack 的别名

resolve: {
    extensions: [".js", ".vue", ".json"],
    alias: {
      "@": resolve("src/renderer"),
    }
  },

为了使用起来更加优雅,可以为每个常用的目录都建立别名

resolve: {
   extensions: [".js", ".vue", ".json"],
   alias: {
     "vue$": "vue/dist/vue.esm.js",
     "@": resolve("src/renderer"),
     "assets": resolve("src/renderer/assets"),
     "components": resolve("src/renderer/components"),
     "container": resolve("src/renderer/container"),
     "utils": resolve("src/renderer/utils")
   }
 },
生产和开发的跨域问题

dev 是开发时启动的指令
build 是预发布时 webPack 打包的指令

假设笔者只是一个前端,通常呢,在开发调试过程当中,无法避免需要与后端的同学进行 API 的对接,那也就难免会出现跨域问题。当然传统 javaWeb 不需要跨域,(ip 域 端口 任何一个不同皆为跨域) 在 DEV 模式调试中,我们都是尽量选择前端环境规避跨域问题,而不会去额外搭建 nginx 或更改后端代码。

跨域只是针对 JavaScript 的,因为开发者认为浏览器上的脚本是不安全的。

既然我们的 vue 项目是 node 全家桶,依靠 node、webPack 编译 我们直接配置 node 的 proxyTable 作为开发的代理器,这样最简单,依次配置,团队受益。

cnode 掘金 社区 API 举例

https://cnodejs.org/api
上边cnode 的 API 是可以随意调用的,因为后端做了处理。

看看掘金的:
https://xiaoce-timeline-api-m...
请求一下,不出意外浏览器做了跨域报警。

哦,我们适配一下 node 代理

官方例子在这:
https://vuejs-templates.githu...

扩展一下 proxyTable:

proxyTable: [{
      //拦截所有v1开头的xhr请求
      context: ["/v1"], 
      target: "https://xiaoce-timeline-api-ms.juejin.im",
      cookieDomainRewrite: {
        // 不用cookie
      },
      changeOrigin: true,//重点,此处本地就会虚拟一个服务替我们接受或转发请求
      secure: false
    }],

再次发送请求。

愉快的拿到了数据

这样,前后分离的项目可以这样借助 swagger 测试接口,不需要骚扰任何人。实现自己的业务逻辑,简单实现一点。

代码:

// blog/index.vue


发布

扫盲

写完代码之后部署到线上,是不会在线上 clone 代码之后 Npm run dev 的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若此文章存在违规行为,您可以联系管理员删除。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ucloud.cn/yun/98638.html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0条评论

Mike617

|高级讲师

TA的文章

阅读更多
最新活动
阅读需要支付1元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