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一致性哈希的分布式内存键值存储。失效未经请求与数据转移就断开了和的连接则需要及时通知。可见编译模式并没有比混合模式效果好,因为即使是不热点的代码也要编译,反而浪费时间,所以一般还是选择默认的混合模式较好。
Consistent Hashing based Key-Value Memory Storage
基于一致性哈希的分布式内存键值存储——CHKV。
目前的定位就是作为 Cache,DataBase 的功能先不考虑。
NameNode : 维护 DataNode节点 列表,用心跳检测 DataNode(一般被动,被动失效时主动询问三次),节点增减等系统信息变化时调整数据并通知 Client;
DataNode : 存储具体的数据,向 NameNode 主动发起心跳并采用请求响应的方式来实现上下线,便于 NameNode 发起挪动数据指令,实际挪动操作由 DataNode 自行完成;
Client : 负责向 NameNode 请求 DataNode 相关信息并监听其变化,操纵数据时直接向对应 DataNode 发起请求就行,
目前支持set,get,delete,keys,expire几个操作;
NameNode 失效则整个系统不可用。
若当成内存数据库使用,则要注意持久化,而且只要有一个 DataNode 失效(未经请求与数据转移就下线了)整个系统就不可对外服务;
若当成内存缓存使用,则 DataNode 失效只是失去了一部分缓存,系统仍然可用。
DataNode 失效(未经请求与数据转移就断开了和 NameNode 的连接)则 NameNode 需要及时通知 Client。
客户 要使用 CHKV 就必须使用 Client 库或者自己依据协议(兼容redis)实现,可以是多种语言的API。
当然也可以把 Client 当做 Proxy,使得 CHKV 内部结构对 客户 透明,亦即有如下两种方式:
方式1:
用户直接使用Client库 || || || || || NameNode || || || || DataNode DataNode DataNode DataNode ......
方式2:
用户通过Proxy访问 || Client库构建的Proxy || || || || || NameNode || || || || DataNode DataNode DataNode DataNode ......分析
要想实现高可用有两点: NameNode 要主从双机热备,避免单点失效;每个 DataNode 可以做成主从复制甚至集群。
各个组件之间的连接情况:
NameNode 要保持和 N 个 Client 的TCP长连接,但是只有在集群发生变化时才有交互,所以使用IO多路复用负载就不大
NameNode 要和 M 个 DataNode 保持心跳,TCP请求响应式,负载与 M 和心跳间隔秒数 interval 有关
DataNode 与 Client 是TCP请求响应式操作,Client 请求完毕后保留与该 DataNode TCP连接一段时间,以备后续访问复用连接,连接采取自动过期策略,类似于LRU
DataNode 与 NameNode 保持心跳
Client 与 NameNode 保持TCP长连接
Client 与 DataNode TCP请求响应式操作
如下图所示,有4个连接:其中1、2要主动心跳来保持连接;3保持连接以备复用并可以自动超时断开,再次使用时重连;4完成数据转移后就断开连接。
NameNode || || 1、心跳请求响应|| ||2、监听长连接 || 3、数据请求响应 || DataNodes ========== Clients || || || 4、数据转移,可复用3
开发优先级:3、1、4、2
代码结构
NameNode : 实现 NameNode 功能
handler : handler
res : 资源,如常量,命令工厂
service : 服务,含Client管理,DataNode管理
DataNode : 实现 DataNode 功能
command : 处理客户端各个命令的具体命令对象
job : 一些的任务如心跳、数据迁移
handler : 处理连接的handler
service : 服务,含定时任务管理,数据请求管理
Client : 实现 Client 功能
handler : handler
Client : 暴露给用户的命令管理
Connection : 发出网络请求
Common : 实现一些公共的功能,上面三个模块依赖于此模块
command : 命令抽象类
model : 一些公用的pojo,如请求响应对象
util : 一些工具类
helper : 辅助脚本
使用方法DataNode 运行起来就可以直接使用 redis-cli 连接,如redis-cli -h 127.0.0.1 -p 10100,并进行set、get、del等操作;
注意:要首先运行 NameNode,然后可以通过JVM参数的方式调整端口,在同一台机器上运行多个 DataNode,
若要在不同机器上运行 DataNode 也可以直接修改配置文件。
新的 DataNode 可以直接上线,NameNode 会自动通知下一个节点转移相应数据给新节点;DataNode 若要下线,
则可以通过 telnet DataNode 节点的下线监听端口(TCP监听) 如 telnet 127.0.0.1 6666 ,
并发送 k 字符即可,待下线的DataNode收到命令 k 后会自动把数据全部转移给下一个 DataNode
然后提示进程pid,用户就可以关闭该DataNode进程了,如 Linux: kill -s 9 23456,Windows:taskkill /pid 23456
NameNode 和 DataNode 启动后就可以使用 Client 了,代码示例如下:
Client 代码示例在此,关键如下:
try(Client client = new Client("192.168.0.136","10102")){// 支持自动关闭 logger.debug(client.set("192.168.0.136:10099","123456")+""); logger.debug(client.get("192.168.0.136:10099")+""); logger.debug(client.set("112","23")+""); logger.debug(client.del("1321")+""); logger.debug(client.del("112")+""); }压力测试
在本机开启1个 NameNode 和1个 DataNode 直接压测,4次
redis-benchmark -h 127.0.0.1 -p 10100 -c 100 -t set -q
SET: 5006.76 requests per second
SET: 5056.43 requests per second
SET: 5063.55 requests per second
SET: 5123.74.55 requests per second
把以上2个节点日志级别都调整为 info(实际上 DataNode 节点才会影响 qps),重启
redis-benchmark -h 127.0.0.1 -p 10100 -c 100 -t set -q
SET: 62421.97 requests per second
SET: 87260.03 requests per second
SET: 92592.59 requests per second
SET: 94517.96 requests per second
可见日志对qps影响很大,是 几k 与 几十k 的不同数量级的概念,若把级别改成 error,平均qps还能提升 几k,所以生产环境一定要注意日志级别。
此外观察,不重启并且每次压测间隔都很小的话,qps一般会从 65k 附近开始,经过1、2次的 88k 左右,最终稳定在 98k 附近,数十次测试,最低 62.4k,最高101.2k。
重启的话,qps就会重复上述变化过程,这应该是和内存分配等初始化工作有关,第1次压测有大量的初始化,而后面就没了,所以第一次qps都比较低;还可能与 JIT 有关,所以 Java 的性能测试严格上来说要忽略掉最初的几个样本才对。
经观察,DataNode进程启动后,内存消耗在59M附近,第1次压测飙升到134M然后稳定到112M,第2次上升到133M然后稳定到116M,后面每次压测内存都是先增加几M然后减小更多,最终稳定在76M。
在本机运行一个redis-server进程,然后压测一下
redis-benchmark -h 127.0.0.1 -p 6379 -c 100 -t set -q
SET: 129032.27 requests per second
SET: 124533.27 requests per second
SET: 130208.34 requests per second
SET: 132450.33 requests per second
经数十次测试,qps 稳定在 128k 附近,最高 132.3k ,最低 122.7k 可见CHKV的单个 DataNode 目前性能还比不过单个 redis。
DataNode 经过重构后,现在的压测结果如下
redis-benchmark -h 127.0.0.1 -p 10100 -c 100 -t set -q
SET: 78554.59 requests per second
SET: 114285.71 requests per second
SET: 119047.63 requests per second
SET: 123628.14 requests per second
经过多次测试,qps 稳定在 125k 附近,最高 131.9k ,最低 78.6k(这是启动后第一次压测的特例,后期稳定时最低是 114.3k),可见重构后
单个 DataNode 和单个 redis-server 的 qps 差距已经很小了,优化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主要优化两个:去掉多带带的 BusinessHandler 的多带带逻辑线程,因为没有耗时操作,直接在IO线程操作反而能省掉切换时间;
DataNode 通过 public static volatile Map
第一条对比明显,很容易直接测试,第二条没直接测,只是分析。
然后通过 -Xint 或者 -Djava.compiler=NONE 关闭 JIT 使用 解释模式,再压测试试。
redis-benchmark -h 127.0.0.1 -p 10100 -c 100 -t set -q
SET: 16105.65 requests per second
SET: 16244.31 requests per second
SET: 16183.85 requests per second
SET: 16170.76 requests per second
可见关闭 JIT 后 qps 降低了 7倍多,而且每次差别不大(即使是第一次),这也能说明上面(默认是混合模式)第一次压测的 qps 比后面低了那么多的原因确实和 JIT 有关。
通过 -Xcomp 使用 编译模式 ,启动会很慢。
redis-benchmark -h 127.0.0.1 -p 10100 -c 100 -t set -q
SET: 83612.04 requests per second
SET: 117647.05 requests per second
SET: 121802.68 requests per second
SET: 120048.02 requests per second
可见 编译模式 并没有比 混合模式 效果好,因为即使是不热点的代码也要编译,反而浪费时间,所以一般还是选择默认的 混合模式 较好。
然后来验证线程数、客户端操作与 qps 的关系,实验机器是 4 core、8 processor,我把 DataNode 的 DataManager 中 workerGroup的线程数依次减少从 8 调到为 1 (之前的测试都是 4 ),
发现 qps 先升后降,在值为 2 的时候达到最大值,超过了redis,下面是数据
redis-benchmark -h 127.0.0.1 -p 10100 -c 100 -t set -q
SET: 93283.04 requests per second
SET: 141043.05 requests per second
SET: 145560.68 requests per second
SET: 145384.02 requests per second
经数十次测试,qps 稳定在 142k 附近,最高 150.6k ,稳定后最低 137.2k。
Netty 本身使用了IO多路复用,在客户端操作都比较轻量(压测这个 set 也确实比较轻量)时选择线程数较少是合理的,
因为这时候线程切换的代价超过了多线程带来的好处,这样我们也能理解 redis 单线程设计的初衷了,
单线程虽然有些极端,但是如果考虑 面向快速轻量操作的客户端 和 单线程的安全与简洁特性,也是最佳的选择。
但是如果客户端操作不是轻量级的,比如我们把 set 数据大小调为500bytes,再对 CKHV 不同的 workerGroup线程数进行压测
2 redis-benchmark -h 127.0.0.1 -p 10100 -c 100 -t set -d 500 -q
SET: 80450.52 requests per second
SET: 102459.02 requests per second
SET: 108813.92 requests per second
SET: 99206.34 requests per second
3 redis-benchmark -h 127.0.0.1 -p 10100 -c 100 -t set -d 500 -q
SET: 92592.59 requests per second
SET: 133868.81 requests per second
SET: 133868.81 requests per second
SET: 135685.22 requests per second
4 redis-benchmark -h 127.0.0.1 -p 10100 -c 100 -t set -d 500 -q
SET: 72046.11 requests per second
SET: 106723.59 requests per second
SET: 114810.56 requests per second
SET: 119047.63 requests per second
可见这个时候4、3个线程qps都大于2个线程,符合验证,但是4的qps又比3少,说明线程太多反而不好,
然而把数据大小调到900byte时,4个线程又比3个线程的qps大了,
所以这个参数真的要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做出不同的调整,总结起来就是轻量快速的操作适宜线程 适当少,重量慢速操作适宜线程 适当多。
水平有限,目前项目的问题还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还很多,先列个清单:
高可用性保证
断线重连
DataNode迁移数据的正确性保障
对于WeakReference的支持
更多数据类型
更多操作
完整的校验机制
等等......
全部代码在Github上,欢迎 star,欢迎 issue,欢迎 fork,欢迎 pull request......
总之就是欢迎大家和我一起完善这个项目,一起进步。
戳此看原文,来自MageekChiu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若此文章存在违规行为,您可以联系管理员删除。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ucloud.cn/yun/69355.html
摘要:余数分布式算法就是根据服务器台数的余数进行分散。余数分布式算法由于保存键的服务器会发生巨大变化,而影响缓存的命中率,但中,只有在上增加服务器的地点逆时针方向的第一台服务器上的键会受到影响。 WHAT is Memcache? Free & open source, high-performance, distributed memory object caching system, g...
摘要:从代码上看字典也是在哈希表基础上再抽象了一层而已。在中,哈希表实际上就是数组链表的形式来构建的。后,在哈希冲突时是将新的节点添加到链表的表尾。在对哈希表进行扩展或者收缩操作时,过程并不是一次性地完成的,而是渐进式地完成的。 前言 只有光头才能变强 showImg(https://segmentfault.com/img/remote/1460000016837794); 最近在学Red...
阅读 1948·2019-08-29 16:27
阅读 1298·2019-08-29 16:14
阅读 3344·2019-08-29 14:18
阅读 3403·2019-08-29 13:56
阅读 1221·2019-08-29 11:13
阅读 2084·2019-08-28 18:19
阅读 3406·2019-08-27 10:57
阅读 2228·2019-08-26 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