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直以来,程序员对移动跨平台的追求就没有停止努力,跨平台是为了提高开发效率,随着带来的必然是性能的降低。特别是随着微信的崛起,这种方式已经应用很广了,微信承载了一个统一跨平台的浏览器功能,而且能调用不少原生功能。
移动开发这些年,移动开发者人数越来越多,类似的培训公司发展也很快,不过伴随着的是移动应用的需求这几年发展更为旺盛。要开发好的App,纯原生开发肯定是最佳选择。但是这么多年发展,原生开发的难度并没有降低多少,特别是作为一个需要长期运营的App,需要原生人员的长期跟进,人员成本很高。另外,从苹果和Android的崛起开始,为了支持截然不同的二个操作系统,相当于二套开发人员开发二个功能完全的App,可想开发效率的低下。
一直以来,程序员对移动跨平台的追求就没有停止努力,跨平台是为了提高开发效率,随着带来的必然是性能的降低。但从软件发展的历史看,部分损失某一方面的性能来换取效率的提高还是非常值得的。
就好像我们用c语言替代汇编,损失了掉的那些运行效率基本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我们换来的是开发效率大幅提高,相对于汇编语言而言C语言同时也部分解决了跨平台跨设备的问题(至少不用再考虑对特定寄存器的编程了)。
同样当历史发展到大量用Java替代C语言开发的时候,我们损失掉了c语言的Native设备的开发能力的同时,所换来的多线程开发、分布式开发、跨平台开发能力的增强,也完全符合www时代发展的需要的。
天然的,移动开发的程序员首先想到的H5和Webview,这是最容易实现的跨平台方案。在H5的路上移动开发者们做了很多努力。纯原生开发我们暂时不提,光从跨平台来说,发展的历程可以大概分3个阶段:
纯H5方式
由于web应用已经在PC应用上占了半壁江山,最早的时候大家想着直接使用手机的系统浏览器加载一个网址,这最容易实现,显然问题很多,性能就不提了,其它方面,比如不同的浏览器适配很难,浏览器的安全性限制了大部分手机上的设备无法使用,存储本地都受限制。但是这种方式并没有消亡,它有一定的适应范围。特别是随着微信的崛起,这种方式已经应用很广了,微信承载了一个统一跨平台的浏览器功能,而且能调用不少原生功能。很多想长期运营的App都会有微信的入口,而且通常是先做微信推广,再做App。
以上的方式还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应用的差异性,桌面上没有App的图标,大家都从浏览器或微信入口,对于一个长期运营的想有一定知名度的应用来说肯定无法接受。
接下来移动开发者的想法就是用一个有自己图标和入口的原生的App的壳加载一个原生的Webview组件,然后加载网页,同时通过js和原生的桥接技术来实现html和原生功能的调用。这种技术的代表是phonegap技术,它影响了国内很多移动开发者和公司,有不少框架和技术都是基于或学习它。在它被改名之前,我们也完整下载和研究过它的代码。
这个时期的应用特点是:
* 整个核心就一个webview,里面页面的切换都是本地网页或web网页的跳转
* 没有任何原生ui的参与,所有ui都是靠webview的标签。有一些简单原生ui可以以窗口的方式调用起来。
* 整个应用的逻辑都是靠html里的js来驱动。
* 能调用原生的一些基础功能,比如摄像头,存储,数据库等等。
这种方式起初还是有一定市场的,主要是开发效率非常高,很多已有的PC端的网站改吧改吧就出来一个跨Andoid和iOS的应用。但是这样的应用只能说勉强能用,稍微复杂一点就连用都不能用了。性能和体验问题是最主要的,更何况早期Android 2.x时代,iOS4.x,5.x时代手机的性能也不高。
2.H5和Native的混合 (Hybrid)
手机的性能越来越好,H5也越来越流畅,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好的原生App越来越多,H5在很多方面还是无法替代原生。于是越来越多的原生功能和H5混合在一起,形成了Hybrid开发的模式。
这里我要说跨平台的发展分了二种思路或二个方向:
* 原生为主,更多的加入H5的元素,我们暂且称之为Native/H5
* H5为主,更多的加入Native的元素, 我们暂且称之为H5/Native
首先我们看Native/H5,这种应用很多,而且是现有市场上的主流,特别是大型的优秀的以内容为主的App,代表是微信,天猫,京东这些App。里面都大量使用Webview加载大量网页。因为原生的更新很麻烦,而那些需要大量内容更新的App必然会选择Webview作为内容承载。很显然,这种方式并没有降低多少成本,原生人员还是需要二套,内容页面还需要一套熟悉web技术等人员。
我们再看H5/Native,国内的代表应该是Appcan,APICloud,wex5等移动开发平台。这些框架的最早期就是我上面提到的纯H5方式,慢慢加上更多的原生因素,比如一个webview改成多个webview,页面上加入不少原生的ui元素,比如页面的titlebar使用原生的ui,还有很多,他们一直在努力解决体验和性能的问题。也有很多App产出了。国外也有很多框架,不少是通过html实现一套和原生样子很像的ui组件。但是相比Native/H5, 我觉得H5/Native的发展思路不对。
我们来看看它们的区别,我们先来看二个App的截图:
我使用了Android的开发者模式,可以看到原生UI组件的边框。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差别
* 天猫App的主要/主体页面是纯原生的页面,页面上所有大大小小的元素都是原生的UI组件。而下面的截图主体部分都是Webview组件,但是加入一些原生UI。
Native/H5的App所有核心的主要的界面都是纯原生,就像一棵树一样,通常只有到末端的内容页面是网页。页面的跳转都是原生效果。H5/Native主要的框架界面也是Webview加载Html,很显然,体验上和性能上来说H5/Native要差很多。
* Native/H5的主要逻辑都是靠原生来驱动。H5只是负责简单的页面展示和很少的逻辑处理。H5/Native所有的逻辑处理都是靠Webview里的html里的js来处理。这一块,性能相比又差了很多。另外复杂度上高了很多,webview只是原生众多组件中的一个,由它来支撑和控制整个App基本上很难,很多开发中的坑无法解决。
* 从成本上来说,Native/H5只是稍微降低了一点成本,因为还是需要多套人马。H5/Native的成本就降低了很多了,因为只需要一套web开发人员。
JS/Lua和Native的混合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Native/H5 和H5/Native 中间我们还需要再努力努力再寻求一个中间状态,就是尽可能的不牺牲性能的基础上再降低效率和成本。这几年证明通过webview和H5的方式已经无法再优化了。
从Facebook的React Native开始,一种新的趋势已经逐渐冒出来,他们的思路是从Native/H5为源头,但是抛弃webview,保留js。Facebook自己相当于重新设计了一套类似H5的规范,并设计类似一个webview的组件来解析这套规范,包括ui和js代码。但是这里的标签对应的都是可扩展的纯原生的组件。
包括国内的阿里推出的weex和LuaViewSDK,思想上和React Native类似的。
他们的思路就是从原生开发人员的角度出发,尽量扩大跨平台的范围,但是又不带来体验的下降。这种趋势应该是正确的发展方向。
不过这几个技术现在都是一个SDK,也就是并不能实现真正的跨平台,做不到一套开发人员,一套代码就能发布多个平台。就像React Native的口号是Learn Once,Write Anyway。
我要重点介绍一下国内一个移动开发平台Deviceone。Deviceone的发展走过我上面提过的所有阶段,它经历是差不多4年,在内部已经有5个大版本的迭代了。总体来说,也是长期追求效率和性能的最优化的一个结果。
Deviceone的特点是:
deviceone有一个核心框架,可以理解为类似React Native一样的SDK,可以解析自定义的ui标签和js/lua 代码的功能。差别就是,deviceone定义的ui并不是类似h5,而是把ui代码和js/lua代码完全分开成不同的文件。Ui文件通过IDE的拖拽功能来实现,然后通过属性设置的方式,当然也支持js/lua代码访问。我们直观的看看IDE里可视化ui的图。
deviceone并不只是一个能实现跨平台的原生SDK,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上,deviceone对android,ios,windows的移动基础框架做了抽象,包括移动系统基础元素Activity,UIViewCotroller之类的,也标准化了事件机制,存储管理,绑定机制,同步异步等等基础结构。目标就是App开发者无需了解Android,iOS技术的细节,用一套代码实现真正的跨平台,write once,run anyway。
deviceone并没有脱离原生开发,只不过把原生开发和App开发者分离了,原生开发者只负责开发和业务无关的组件,比如Button,VideoView之类的。而App开发者不需要理解操作系统的差异,只需要参考组件的一套JS/Lua的API,然后专心整理自己App的业务需求,就能搭建出跨平台的App。
deviceone最大的价值就是提供了一套组件重用的规范和标准,而且是跨平台的组件。我们平常用原生开发很多都是最基础的代码重用,组件重用也仅限于单个平台。而deviceone的组件商店已经积累了快100个跨平台的原生组件了,是由deviceone官方和一些个人原生开发者开发的,有很多都开源了,大家可以参考。目前正在以收费组件的方式吸引更多原生开发者参与。
deviceone在现有的很多第三方组件基础上由实现了跨平台的封装。大量的第三方平台提供了优质的服务,通常原生开发人员只需要集成android和ios都sdk就可以使用,大大简化了开发人员的。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又简化了一步,一套js的sdk就可以使用。我们已经集成了很多常用的比如百度地图,极光推送,几个常用的支付,分享等等。
deviceone提供了强大的可配置组件云打包系统,开发者可以在100个组件里勾选自己需要的组件,然后打包成调试App和发布App。另外提供了很多配置项,尽量简化开发者的工作。
deviceone对外正式发布半年多,已经积累了很多企业应用,最近几个月逐渐开始积累不少个人应用,感兴趣的可以去苹果的商店和android的市场上搜索一下“慧影时间流”,“纳豆-点餐”,“爱抢劵”,“易经造命”体验一下。这一个月应该又有不少上线应用,请多关注。
介绍了不少,感兴趣可以去多关注国内这个优秀的产品,我相信不少移动开发者被国内各种框架的“折磨”失去了对国内移动开发平台的信心,但是这个平台值得你花一点时间去研究和体验。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若此文章存在违规行为,您可以联系管理员删除。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ucloud.cn/yun/64864.html
摘要:一直以来,程序员对移动跨平台的追求就没有停止努力,跨平台是为了提高开发效率,随着带来的必然是性能的降低。特别是随着微信的崛起,这种方式已经应用很广了,微信承载了一个统一跨平台的浏览器功能,而且能调用不少原生功能。 移动开发这些年,移动开发者人数越来越多,类似的培训公司发展也很快,不过伴随着的是移动应用的需求这几年发展更为旺盛。要开发好的App,纯原生开发肯定是最佳选择。但是这么多年发展...
摘要:月,谷歌宣布要开发驱动的,即谷歌助理。由于最近机器学习和有了巨大进展,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成为可能。人工智能会采用迭代和反馈回路来自我发展,并趋于完美。这种的奖励函数用于深度强化学习算法先简单称之为情感智能不可能被轻而易举地量化。 今年三月,微软CEO Satya Nadella谈到现在的行业趋势是更普遍地使用人类语言与计算设备交互,他将这一趋势称为对话即平台(conversationas a ...
摘要:云计算深入,驱动市场过去十年,云计算服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之于云计算的重要性,相当于操作系统之于电脑。细分市场投融资活跃全球云计算服务模式中,虽然市场份额最小,但是增速却是最快的。向进军已是云计算产业投资者和创业者的新战略方向。1. 互联网应用风口快速迭代,为企业提供风口型解决方案的PaaS服务商重要性凸显。2. PaaS领域资本热度增高,Docker技术平台和通讯云平台是今年最热的细分领域...
阅读 1175·2021-11-23 10:10
阅读 1497·2021-09-30 09:47
阅读 886·2021-09-27 14:02
阅读 2966·2019-08-30 15:45
阅读 3018·2019-08-30 14:11
阅读 3609·2019-08-29 14:05
阅读 1819·2019-08-29 13:51
阅读 2205·2019-08-29 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