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什么是数据结构数据的组织结构方式一组数据如何存储,基本数据类型,,的封装算法与数据结构的区别数据结构只是静态的描述了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高效的程序需要在数据结构的基础上设计和选择算法。
数据结构和算法基础
什么是数据结构和算法:兵法,计算的方法。
算法是独立存在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想。
算法的特征:
输入:算法具有0个或多个输入
输出:算法至少有1个或多个输出
有穷性:算法在有限的步骤之后会自动结束而不会无限循环,并且每一个步骤可以在可接受的时间内完成
确定性:算法中的每一步都有确定的含义,不会出现二义性
可行性:算法的每一步都是可行的,也就是说每一步都能执行有限的次数完成
时间复杂度和大O表示法
算法的优劣: 实现算法程序的执行时间可以反应出算法的效率
时间复杂度:步骤的执行速度(基本执行数量总和) + 程序运行环境(包括硬件和操作系统)
假设存在函数g,使得算法A处理规模为n的问题示例所用时间为T(n)=O(g(n)),则称O(g(n))为算法A的渐近时间复杂度,简称时间复杂度,记为T(n)
T: time
三个1000次for循环:
T = 1000 * 1000 * 1000 * 2 -> T(n) = n ^ 3 * 2 -> g(n) = n ^ 3, T(n) = k * g(n) -> T(n) = O(g(n))
“大O记法”:对于单调的整数函数f,如果存在一个整数函数g和实常数c>0,使得对于充分大的n总有f(n) <= c*g(n),就说函数g是f的一个渐近函数(忽略常数),记为f(n)=O(g(n))。
也就是说,在趋向无穷的极限意义下,函数f的增长速度受到函数g的约束,亦即函数f与函数g的特征相似。
最坏时间复杂度
算法完成工作最少需要多少基本操作,即最优时间复杂度
算法完成工作最多需要多少基本操作,即最坏时间复杂度
算法完成工作平均需要多少基本操作,即平均时间复杂度
最优时间复杂度,其价值不大。
最坏时间复杂度,提供了一种保证,(只要关注,最坏时间复杂度)
平均时间复杂度,是对算法的一个全面评价。
时间复杂度的几条基本计算规则
基本步骤,即只有常数项,认为其时间复杂度为O(1)
顺序结构,时间复杂度按加法进行计算
循环结构,时间复杂度按乘法进行计算
分支结构,时间复杂度取最大值(if 或者 else 哪个步数最多)
判断一个算法的效率时,往往只需要关注操作数量的最高次项,其它次要项和常数项可以忽略
在没有特殊说明时,所分析的算法的时间复杂度都是指最坏时间复杂度
计算方式:
# for a in range(0, n): # for b in range(0, n): # c = 1000 - a - b # if a ** 2 + b ** 2 == c **2: # print("a, b, c为:%d"%(a, b, c)) # T(1000) = 1000 * 1000 * (1 + 1) # T(n) = n * n * (1 + max(1, 0)) # = n ^ 2 * 2 # = O(n ^ 2)
常见时间复杂度与大小关系
执行次数函数 | 阶 | 非正式术语 |
---|---|---|
12 | O(1) | 常数阶 |
2n+3 | O(n) | 线性阶 |
3n^2+2n+1 | O(n^2) | 平方阶 |
5log2n+20 | O(logn) | 对数阶 |
2n+3nlog2n+19 | O(nlogn) | nlogn阶 |
6n^3+2n^2+3n+4 | O(n^3) | 立方阶 |
2n | O(2n) | 指数阶 |
Note: 经常将log2n(以2为底的对数)简写成logn
所消耗的时间从小到大:
O(1) < O(logn) < O(n) < O(nlogn) < O(n2) < O(n3) < O(2n) < O(n!) < O(n^n)
Note:函数是步骤和执行结构的综合
Python内置类型性能
timeit模块作用:测试一小段Python代码代码的执行速度
class timeit.Timer(stmt="pass", setup="pass", timer=
Timer是测量小段代码执行速度的类。
stmt参数是要测试的代码语句(statment);
setup参数是运行代码时需要的设置;
timer参数是一个定时器函数,与平台有关。
#coding=utf-8 from timeit import Timer def test1(): li = [] for i in range(10000): li.append(i) def test2(): li = [] for i in range(10000): li += [i] def test3(): li = [i for i in range(10000)] def test4(): li = list(range(10000)) timer1 = Timer("test1()", "from __main__ import test1") print("append: ",timer1.timeit(1000)) # 测算次数, 返回值测算时间 timer2 = Timer("test2()", "from __main__ import test2") print("+: ",timer1.timeit(1000)) timer3 = Timer("test3()", "from __main__ import test3") print("[]: ",timer1.timeit(1000)) timer4 = Timer("test4()", "from __main__ import test4") print("list: ",timer1.timeit(1000))
list内置操作的时间复杂度:
n: 列表长度
k: 范围
主要:
index[] -> O(1) append -> O(1) pop(i) -> O(n) insert(i, item) -> O(n) contains(in) -> O(n)
dict内置操作的时间复杂度:
数据结构引入
算法关注在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思想上面。
什么是数据结构:数据的组织结构方式,(一组数据如何存储),基本数据类型(int, float,char)的封装
算法与数据结构的区别:
数据结构只是静态的描述了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
高效的程序需要在数据结构的基础上设计和选择算法。
程序 = 数据结构 + 算法
总结:算法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设计的,数据结构是算法需要处理的问题载体
最常用的数据运算有五种:
插入
删除
修改
查找
排序
顺序表内存
32位机器:一个int, 占四个字节。
变量表示起始地址位置
内存的基本信息:
单位:字节, 1byte == 8bit
连续的存储空间
一个字节表示一个地址单元
类型本质
任何变量,函数原则上都是一块块大小各异的内存,而类型则是和系统对这块内存含义的约定(固定内存块大小的别名)
决定在内存中占多少个单元
基本顺序表与元素外围顺序表
顺序表的基本布局:
数据元素本身连续存储,每个元素所占的存储单元大小固定相同,元素的下标是其逻辑地址,而元素存储的物理地址(实际内存地址)可以通过存储区的起始地址Loc (e0)加上逻辑地址(第i个元素)与存储单元大小(c)的乘积计算而得
所以,访问指定元素时无需从头遍历,通过计算便可获得对应地址,其时间复杂度为O(1)
下标:地址单元的偏移量,才会规定为从0开始。
顺序表的元素外置基本布局:
元素外置在内存中存储地址,地址字节是相同的(可以使用顺序表),而非变化的字节。
顺序表的一体式结构与分离式结构
顺序表 = 数据区(元素集合) + 表头信息(容量 + 元素个数)
容量: 在最初始的时候,就要预估当前规模,一次性向操作系统申请内存地址 (最大存储多少)
元素个数:当前存储多少
顺序表的基本实现方式(表头和数据区如何组合在一起):
一体式结构:
优点: 一次性申请, 整体性强,易于管理。
缺点:元素存储区就固定。当数据存储不下的时候,需要整体替换重新向操作系统申请
分离式结构:
优点:元素存储区不固定。
缺点:分二次申请,不易管理
最大区别:分离式其实位置(表头)的地址不变,而一体式,需要整体替换(表头和数据区)都需要重新申请。
顺序表数据区替换与扩充
重新扩充的两种策略:
每次扩充增加固定数目的存储位置,如每次扩充增加10个元素位置,这种策略可称为线性增长。
特点:节省空间,但是扩充操作频繁,操作次数多。
每次扩充容量加倍,如每次扩充增加一倍存储空间。
特点:减少了扩充操作的执行次数,但可能会浪费空间资源。以空间换时间,推荐的方式。
顺序表的操作
添加元素:
尾端加入元素,时间复杂度为O(1)
保序的元素加入,时间复杂度为O(n)
删除元素:
删除表尾元素,时间复杂度为O(1)
保序的元素删除,时间复杂度为O(n)
Python中的list和tuple两种类型采用了顺序表的实现技术.
list就是一种采用分离式技术实现的动态顺序表
list实现采用了如下的策略:在建立空表(或者很小的表)时,系统分配一块能容纳8个元素的存储区;在执行插入操作(insert或append)时,如果元素存储区满就换一块4倍大的存储区。但如果此时的表已经很大(目前的阀值为50000),则改变策略,采用加一倍的方法。引入这种改变策略的方式,是为了避免出现过多空闲的存储位置。
单链表为什么需要链表
顺序表缺点:
需要预先知道数据大小来申请存储空间
进行扩充时需要进行数据的搬迁
灵活性低
手拉手的方式(线串)去存储,而非通过元素外置的方式去存储,元素外置需要预先知道数据大小。
线性表:
一维空间的一条线去组织数据,呈线性状态。
顺序表:将元素顺序地存放在一块连续的存储区里,元素间的顺序关系由它们的存储顺序自然表示。
链表:将元素存放在通过链接构造起来的一系列存储块中。
原本的数据区,不单单仅仅存储数据,而会增加一个下一个的单元地址
单链表的ADT模型
头节点:开始存储的变量
尾节点:往后就是空指针
变量p指向链表的头节点(首节点)的位置,从p出发能找到表中的任意节点。
单链表的操作:
is_empty() 链表是否为空 length() 链表长度 travel() 遍历整个链表 add(item) 链表头部添加元素 append(item) 链表尾部添加元素 insert(pos, item) 指定位置添加元素 remove(item) 删除节点 search(item) 查找节点是否存在
Python中变量标识的本质: 存储地址,引用指向到一个实际数据
单链表的实现
# coding=utf-8 # single_link_list class Node(object): """节点""" def __init__(self, elem): self.elem = elem self.next = None # node = Node(100) # 保存 elem, next class SingleLinkList(object): """单链表""" def __init__(self, node=None): self.__head = node # 头节点 def is_empty(self): """链表是否为空""" return self.__head == None def length(self): """链表长度""" # 游标, 指针 # cur游标,用来移动遍历节点 cur = self.__head # count记录数量 count = 0 while cur != None: # cur.next == None count += 1 cur = cur.next return count def travel(self): """遍历整个链表""" cur = self.__head while cur != None: print(cur.elem, end=" ") cur = cur.next def add(self, item): """链表头部添加元素,头插法""" node = Node(item) node.next = self.__head # 保证链表中的所有关系不打断 self.__head = node def append(self, item): """链表尾部添加元素,尾插法""" # item 数据元素 node = Node(item) if self.is_empty(): self.__head = node else: cur = self.__head while cur.next != None: # 从头往后走,然后最后挂载一个新的游标 cur = cur.next cur.next = node def insert(self, pos, item): """指定位置添加元素 :param pos 从0开始 """ if pos < 0: self.add(item) elif pos > self.length() - 1: self.append(item) else: # pre用来指向指定位置pos的前一个位置pos-1,初始从头节点开始移动到指定位置 pre = self.__head # pre, prior count = 0 while count < pos - 1: count += 1 pre = pre.next # 当循环退出后,pre指向pos-1的位置 node = Node(item) # 先将新节点node的next指向插入位置的节点 node.next = pre.next # 将插入位置的前一个节点的next指向新节点 pre.next = node def remove(self, item): """删除节点""" # pre 与 cur 二个游标,需要隔开移动 cur = self.__head pre = None while cur != None: if cur.elem == item: # 如果第一个就是删除的节点 if cur == self.__head: # 判断子节点是否是头节点 self.__head = cur.next # 将头指针指向头节点的后一个节点 else: # 将删除位置前一个节点的next指向删除位置的后一个节点 pre.next = cur.next break else: # 继续按链表后移节点 pre = cur cur = cur.next def search(self, item): """查找节点是否存在""" cur = self.__head while cur != None: if cur.elem == item: return True else: cur = cur.next return False if __name__ == "__main__": sll = SingleLinkList() print("is_empty", sll.is_empty()) print("length", sll.length()) sll.append(100) print("is_empty", sll.is_empty()) print("length", sll.length()) sll.append(22) sll.add(7) sll.append(20) sll.insert(2, 777) sll.travel() sll.remove(7) sll.travel()
insert示意图:
remove示意图:
后继结点:当前节点的下一个节点
单链表与顺序表的对比
链表失去了顺序表随机读取的优点,同时链表由于增加了节点的指针域,空间开销比较大,但对存储空间的使用要相对灵活。
链表与顺序表的各种操作复杂度:
操作 | 链表 | 顺序表 |
---|---|---|
访问元素 | O(n) | O(1) |
在头部插入/删除 | O(1) | O(n) |
在尾部插入/删除 | O(n) | O(1) |
在中间插入/删除 | O(n) | O(n) |
链表不能一次性找到位置,都需要通过循环来找到该位置;而顺序表则直接找到位置。
双链表数据包含:数据区 + 前驱结点 + 后继结点
# coding=utf-8 # double_link_list class Node(object): """节点""" def __init__(self, elem): self.elem = elem self.next = None self.prev = None class DoubleLinkList(object): """双链表""" def __init__(self, node=None): self.__head = node def is_empty(self): return self.__head is None def length(self): count = 0 cur = self.__head while cur != None: count += 1 cur = cur.next return count def travel(self): cur = self.__head while cur != None: print(cur.elem, end=" ") cur = cur.next print("") def add(self, item): node = Node(item) node.next = self.__head self.__head = node node.next.prev = node def append(self, item): node = Node(item) cur = self.__head if self.is_empty(): self.__head = node else: while cur.next != None: cur = cur.next cur.next = node node.prev = cur def insert(self, pos, item): if pos <= 0: self.add(item) elif pos > (self.length() - 1): self.append(item) else: cur = self.__head count = 0 while count < pos: count += 1 cur = cur.next # 当循环退出的时候,cur指针指向的就是pos的位置 node = Node(item) # 将node的prev指向cur node.next = cur # 将node的next指向cur的下一个节点 node.prev = cur.prev # 当前节点的上一个,指向到插入节点的前指针 # 将cur的下一个节点的prev指向node cur.prev.next = node # 将cur的next指向node cur.prev = node def remove(self, item): cur = self.__head while cur != None: if cur.elem == item: if cur == self.__head: self.__head = cur.next if cur.next: # 判断双链表是否之后一个节点 cur.next.prve = None else: # 将cur的前一个节点的next指向cur的后一个节点 cur.prev.next = cur.next if cur.next: # 将cur的后一个节点的prev指向cur的前一个节点 cur.next.prev = cur.prev break else: cur = cur.next def search(self, item): cur = self.__head while cur != None: if cur.elem == item: return True else: cur = cur.next return False if __name__ == "__main__": dll = DoubleLinkList() print("is_empty", dll.is_empty()) print("length", dll.length()) dll.append(100) print("is_empty", dll.is_empty()) print("length", dll.length()) dll.append(22) dll.add(7) dll.append(20) dll.insert(2, 777) dll.travel() dll.remove(7) dll.travel()单项循环链表
# coding=utf-8 # single_cycle_link_list class Node(object): """节点""" def __init__(self, node): self.elem = node self.next = None class SingleCycleLinkList(object): """单链表""" def __init__(self, node=None): self.__head = node # 头节点 if node: node.next = node def is_empty(self): """链表是否为空""" return self.__head == None def length(self): """链表长度""" if self.is_empty(): return 0 cur = self.__head # count记录数量 count = 1 # count从1开始 while cur.next != self.__head: # cur.next == None count += 1 cur = cur.next return count def travel(self): """遍历整个链表""" if self.is_empty(): return cur = self.__head while cur.next != self.__head: cur = cur.next print(cur.elem, end=" ") # print(cur.elem, "-------") # print("") def add(self, item): """链表头部添加元素,头插法""" node = Node(item) if self.is_empty(): # 如果为空,指向节点,然后节点的指针指向自己 self.__head = node node.next = node else: cur = self.__head # 指针先移动到尾端 while cur.next != self.__head: cur = cur.next # 退出循环,cur指向尾节点 # 改变指针指向 node.next = self.__head self.__head = node # cur.next = node cur.next = node def append(self, item): """链表尾部添加元素,尾插法""" node = Node(item) if self.is_empty(): self.__head = node node.next = node else: cur = self.__head while cur.next != self.__head: cur = cur.next node.next = self.__head cur.next = node def insert(self, pos, item): """指定位置添加元素 :param pos 从0开始 """ if pos < 0: self.add(item) elif pos > (self.length() - 1): self.append(item) else: pre = self.__head count = 0 while count < (pos - 1): count += 1 pre = pre.next node = Node(item) node.next = pre.next pre.next = node def remove(self, item): """删除节点""" """ 1. 头节点 2. 尾节点 3. 中间节点 4. 只存在一个节点 5. 空链表 6. 首节点就是删除的节点 """ if self.is_empty(): return cur = self.__head pre = None while cur.next != self.__head: if cur.elem == item: if cur == self.__head: # 头节点的情况 # 找到尾节点 rear = self.__head # 为了顺利把尾节点的指针指向到头节点,先把指针便利到尾部 while rear.next != self.__head: rear = rear.next self.__head = cur.next rear.next = self.__head else: # 中间节点 pre.next = cur.next return else: # 两个游标顺次往链表后边移动 pre = cur cur = cur.next # 尾部情况 # 退出循环,cur指向尾节点 if cur.elem == item: if self.__head == cur: # 只有一个节点 self.__head = None else: pre.next = cur.next def search(self, item): """查找节点是否存在""" if self.is_empty(): return False cur = self.__head while cur.next != self.__head: if cur.elem == item: return True else: cur = cur.next # 退出循环,cur指向尾节点 if cur.elem == item: return True return False if __name__ == "__main__": scll = SingleCycleLinkList() print("is_empty", scll.is_empty()) print("length", scll.length()) scll.append(100) print("is_empty", scll.is_empty()) print("length", scll.length()) scll.append(22) scll.add(7) scll.append(20) scll.insert(2, 777) scll.travel() scll.remove(7) scll.travel()栈
线性表:顺序表(连续存放),链表(离散存放)。存储线性的数据。 --> 解决数据怎么存放的问题
栈与队列基础
栈:容器,可以利用线性表的特性,来实现数据的操作。
由于栈数据结构只允许在一端进行操作,因而按照后进先出(LIFO, Last In First Out)的原理运作。
栈的实现
在python的list是顺序表,借助list来实现栈.
栈顶:栈的头部
栈低:栈的底部
#coding=utf-8 class Stack(object): """栈""" def __init__(self): self.__list = [] def push(self, item): """添加一个新的元素item到栈顶""" self.__list.append(item) # 确定是尾部还是头部插入数据 # 选择在尾部添加,而非头部插入,顺序表对于尾部操作的时间复杂度是O(1) # self.__list.insert(0, item) def pop(self): """弹出栈顶元素""" return self.__list.pop() # self.__list.pop(0) def size(self): """返回栈的元素个数""" return len(self.__list) def is_empty(self): """判断栈是否为空""" # "", 0, {}, [], () return self.__list == [] def peek(self): """返回栈顶元素""" if self.__list: return self.__list[-1] else: return None if __name__ == "__main__": stack = Stack() stack.push(11) stack.push(1000) print(stack.size(), "stack.size()") print(stack.pop(), "stack.pop()")队列
队列(queue)是只允许在一端进行插入操作,而在另一端进行删除操作的线性表。
队列不允许在中间部位进行操作。
可以在tree中使用.
队列
队列头:取的那一端,叫做队头
队列尾:添加队一端,叫做队尾
队列
#coding=utf-8 class Queue(object): def __init__(self): self.__list = [] def enqueue(self, item): """往队列中添加一个item元素""" self.__list.append(item) # 尾部插入 # self.__list.insert(0, item) # 头部插入 def dequeue(self): """从队列头部删除一个元素""" return self.__list.pop(0) # 尾部删除 # return self.__list.pop() # 头部删除 def is_empty(self): """判断一个队列是否为空""" return not self.__list def size(self): """返回队列的大小""" return len(self.__list) if __name__ == "__main__": queue = Queue() queue.enqueue(10) queue.enqueue(13) print(queue.size()) print(queue.dequeue())
双端队列
两端都可以出队列,也都可以入队列。
#coding=utf-8 class Dqueue(object): """双端队列""" def __init__(self): self.__list = [] def add_front(self, item): """添加一个新的元素item到栈顶""" self.__list.insert(0, item) # 头部添加 def add_rear(self, item): self.__list.append(item) # 尾部添加 def pop_fornt(self): return self.__list.pop(0) def pop_rear(self): return self.__list.pop() def size(self): """返回栈的元素个数""" return len(self.__list) def is_empty(self): """判断栈是否为空""" # "", 0, {}, [], () return self.__list == [] if __name__ == "__main__": dq = Dqueue() dq.add_front(11) dq.add_front(100) dq.add_rear(1000) print(dq.size(), "dq.size()") print(dq.pop_fornt(), "dq.pop_fornt()")排序
排序算法:是一种能将一串数据依照特定顺序进行排列的一种算法。
排序算法的稳定性
稳定排序算法会让原本有相等键值的记录维持相对次序。也就是如果一个排序算法是稳定的,当有两个相等键值的纪录R和S,且在原本的列表中R出现在S之前,在排序过的列表中R也将会是在S之前。(特指排序条件相等的两个元素,排序后的顺序是否和排序前一致。有时候需要按照多个条件排序)
如果排序算法是稳定的,可以先按照第一个条件排序后再按照其它条件排序,则结果就是想要的。若果是不稳定的排序,需要额外的步骤保证结果的正确性。
冒泡排序
比较相邻的元素。如果第一个比第二个大(升序),就交换它们两个。
对每一对相邻元素作同样的工作,从开始第一对到结尾的最后一对。这步做完后,最后的元素会是最大的数。
针对所有的元素重复以上的步骤,除了最后一个。
持续每次对越来越少的元素重复上面的步骤,直到没有任何一对数字需要比较。
#condig-utf8 def bubble_sort(alist): """冒泡排序""" n = len(alist) # 走多少次 # 从头走到尾 for j in range(n - 1):# 走多少次 count = 0 for i in range(0, n - 1 - j): # 从头走到尾 if alist[i] > alist[i+1]: # 位置调换 alist[i], alist[i+1] = alist[i+1], alist[i] count += 1 if 0 == count: # 常量 ,变量 return # i 0 ~ n-2 range(0, n-1) j=0 # i 1 ~ n-3 range(0, n-1-1) j=1 # i 2 ~ n-4 range(0, n-1-1-1) j=2 # j=n i range(0, n-1-j) if __name__ == "__main__": li = [54, 26, 93, 17, 77, 34] bubble_sort(li) print(li)
时间复杂度:
最优时间复杂度:O(n) (表示遍历一次发现没有任何可以交换的元素,排序结束。)
最坏时间复杂度:O(n^2)
稳定性:稳定
选择排序
从未排序的列表中选择一个最小的排到前面去
# alist = [12, 34, 3453, 456, 4, 45, 2, 5, 100] # 0 1 2 3 4 5 6 7 8 # min = 0 # min = 6 # alist[0], alist[6] = alist[6], alist[0] # alist = [2, 34, 3453, 456, 4, 45, 12, 5, 100] # 0 1 2 3 4 5 6 7 8 # min = 1 # min = 4 # alist[1], alist[4] = alist[4], alist[1] # 从未排序的列表中选择一个最小的排到前面去 # 选择排序,看未排序的后边部分 # 插入排序,把未排序的序列放在,已经排序的序列那一个位置中。 # 比较的位置 # j = 0 # min = 0 + 1 # j = 1 # min = 1 + 1 alist = [12, 34, 3453, 456, 4, 45, 2, 5, 100] def select_sort(alist): """选择排序""" n = len(alist) for j in range(0, n-1): # 产生n-2, 这边需要写n-1, 及 (0 ~ n-2) min_index = j for i in range(j+1, n): # 需要到 (n-1) 的位置 时间复杂度:1-n, 2-n, 3-n # 分为左右两边,完成的序列 和 未完成的序列 if alist[min_index] > alist[i]: min_index = i alist[j], alist[min_index] = alist[min_index], alist[j] print(alist) select_sort(alist) print(alist)
时间复杂度:
最优时间复杂度:O(n^2)
最坏时间复杂度:O(n^2)
稳定性:不稳定(考虑升序每次选择最大的情况)
相同数据中,排列之后的位置一样,具有稳定性。
插入排序
#coding=utf-8 li = [54, 26, 93, 17, 77, 34] # 后续的无需序列,与前面的有序序列中的最后一个元素比较 def insert_sort(alist): n = len(alist) # 从右边的无序序列中取出多少个元素执行这个的过程 for j in range(0, n): i = j # 执行从右边的无序序列中取出第一个元素,即i位置的元素,然后将其插入到前面正确的位置中 while i > 0: if alist[i] < alist[i-1]: alist[i], alist[i-1] = alist[i-1], alist[i] i -= 1 else: break print(li) insert_sort(li) print(li)
时间复杂度:
最优时间复杂度:O(n) (升序排列,序列已经处于升序状态)
最坏时间复杂度:O(n^2)
稳定性:稳定
希尔排序
插入排序的改进版本
#coding=utf-8 alist = [12, 34, 3453, 456, 4, 45, 2, 5, 100] def shell_sort(alist): """希尔排序""" n = len(alist) # n = 9 gap = n // 2 # n = 4 # i = 1 # i = gap # gap变化到0之前,插入算法执行到次数 while gap > 0: # 可以等于0 # 希尔算法 与普通的 插入算法的区别就是 gap 步长 for j in range(gap, n): # 一次性循环全部处理完成 # 控制子序列中的所有元素 # j = [gap, gap+1, gap+2, gap+3, ... , n-1] i = j while i > 0: # 控制子序列中的比较和交换的算法 if alist[i] < alist[i-gap]: alist[i], alist[i-gap] = alist[i-gap], alist[i] i -= gap else: break gap //= 2 # 缩短gap步长 print(alist) shell_sort(alist) print(alist)
时间复杂度:
最优时间复杂度:根据步长序列的不同而不同
最坏时间复杂度:O(n^2)
稳定性:不稳定
快速排序
一个数字,在序列的那个位置。按照当前的数字,每次分开两部分。
步骤:
从数列中挑出一个元素,称为"基准"(pivot),
重新排序数列,所有元素比基准值小的摆放在基准前面,所有元素比基准值大的摆在基准的后面(相同的数可以到任一边)。在这个分区结束之后,该基准就处于数列的中间位置。这个称为分区(partition)操作。
递归地(recursive)把小于基准值元素的子数列和大于基准值元素的子数列排序。
核心代码:
取第一个位置保存中间值(middle_value), 第一个位置是空位置,就该high的位置来判断了,当合适就换位置,并且移动对方的指针(low),当不合适移动当前指针(high)。
middle_value = 10 low = 0 high = len(list) if alist[high] < middle_value: alist[low] = alist[high] low += 1 elif alist[high] > middle_value: high -= 1 if alist[low] < middle_value: alist[high] = alist[low] hight -= 1 elif alist[low] > middle_value: low += 1 if low == high: alist[low] = middle_value
#conding=utf-8 def quick_sort(alist, first, last): """快速排序""" if first >= last: return # mid_value = alist[0] # 中间值 mid_value = alist[first] # 中间值 # n = len(alist) # 左右游标 # low = 0 low = first # high = n-1 high = last while low < high: # high 游标 左移动 while low < high and alist[high] >= mid_value: high -= 1 alist[low] = alist[high] # low += 1 # low 游标 右移动 while low < high and alist[low] < mid_value: low += 1 alist[high] = alist[low] # high -= 1 # 等于的情况放到其中一边去处理 # 为了保证二个指针不错过,注释 【low += 1】和 【high -= 1】 # 退出循环的时候,low == high alist[low] = mid_value # 中间值赋值到该位置 # 递归 # 对low左边的列表执行快速排序 quick_sort(alist, first, low-1) # 对low右边的列表执行快速排序 quick_sort(alist, low+1, last) if __name__ == "__main__": li = [54, 26, 93, 17, 77, 34] print(li) quick_sort(li, 0, len(li)-1) print(li)
时间复杂度:
最优时间复杂度:O(nlogn): 2*2*2... = n, n个元素对2取对数。 log2(n)以2为底的对数
最坏时间复杂度:O(n^2)
稳定性:不稳定
时间复杂度不好从代码中分析,通过画图中理解每次循环中操作。横向和纵向来区分判断。
归并排序
先把序列从头开始往下拆,直到只有一个元素。紧接着开始,二个部分合并到一起,然后再次合并,直到完成序列合并。
需要使用到递归。
#coding=utf-8 def merge_sort(alist): """归并排序""" """ 分裂 """ n = len(alist) if n <= 1: return alist mid = n // 2 # left, right 采用归并排序后形成的有序的新的列表 left_li = merge_sort(alist[:mid]) # 传新的列表 right_li = merge_sort(alist[mid:]) """ 合并 """ # 将两个有序的子序列合并为一个新的整体 # merge(left, right) left_pointer, right_pointer = 0, 0 result = [] while left_pointer < len(left_li) and right_pointer < len(right_li): if left_li[left_pointer] < right_li[right_pointer]: # 左边 result.append(left_li[left_pointer]) left_pointer += 1 else: # 右边 result.append(right_li[right_pointer]) right_pointer += 1 result += left_li[left_pointer:] # 加上剩下数据 result += right_li[right_pointer:] return result alist = [1, 23, 34, 6,2, 12, 12, 1, 2] print(alist) new_alist = merge_sort(alist) # 返回新的列表 print(new_alist)
时间复杂度:
最优时间复杂度:O(nlogn), 2*2*2... = n, n个元素对2取对数。 log2(n)以2为底的对数
最坏时间复杂度:O(nlogn)
稳定性:稳定
搜索搜索:在一个项目集合中找到特定项目的算法过程。
搜索结果:通常的答案是真或假,因为该项目是否存在。
常见搜索方法:顺序查找,二分法查找,二叉树查找,哈希查找
二分查找
二分查找,需要定位到索引,也就是说,只能作用到顺序表上,而且是排序过后的,有序顺序表中。
非递归实现
需要关注:头和尾的下标,来计算二分位置的下标。(原因在原有的列表上去找)
指明查找的范围,需要二个指针来控制前后移动
def binary_search_2(alist, item): """二分查找""" n = len(alist) first = 0 last = n - 1 while first <= last: # 中间最小之后一个值,需要包含等于 mid = (first + last) // 2 if alist[mid] == item: return True elif item < alist[mid]: last = mid - 1 else: first = mid + 1 return False
递归实现
def binary_search(alist, item): """二分查找""" n = len(alist) if n > 0: mid = n//2 # 新的列表 if alist[mid] == item: return True elif item < alist[mid]: return binary_search(alist[:mid], item) else: return binary_search(alist[mid+1:], item) return False
时间复杂度:
最优时间复杂度:O(1)
最坏时间复杂度:O(logn)
二叉树用来模拟具有树状结构性质的数据集合,它是由n(n>=1)个有限节点组成一个具有层次关系的集合。
二叉树是二维空间上的表现,图是三维空间上的表现。
特点:
每个节点有零个或多个子节点(每个节点都会有数据区和链接区)
没有父节点的节点称为根节点
每一个非根节点有且只有一个父节点
除了根节点外,每个子节点可以分为多个不相交的子树(每个节点只有一个父级)
树的术语
节点的度:一个节点含有的子树的个数称为该节点的度(有几个下级,几个下级子节点)
树的度:一棵树中,最大的节点的度称为树的度;
叶节点或终端节点:度为零的节点;
父亲节点或父节点:若一个节点含有子节点,则这个节点称为其子节点的父节点;
孩子节点或子节点:一个节点含有的子树的根节点称为该节点的子节点;
兄弟节点:具有相同父节点的节点互称为兄弟节点;
节点的层次:从根开始定义起,根为第1层,根的子节点为第2层,以此类推;
树的高度或深度:树中节点的最大层次;
堂兄弟节点:父节点在同一层的节点互为堂兄弟;
节点的祖先:从根到该节点所经分支上的所有节点;
子孙:以某节点为根的子树中任一节点都称为该节点的子孙。
森林:由m(m>=0)棵互不相交的树的集合称为森林;
树的种类
无序树:树中任意节点的子节点之间没有顺序关系,这种树称为无序树,也称为自由树;
有序树:树中任意节点的子节点之间有顺序关系(树的节点直接有某种特殊的意义在),这种树称为有序树;
二叉树:每个节点最多含有两个子树的树称为二叉树(节点的度最高到2)
完全二叉树:对于一颗二叉树,假设其深度为d(d>1)。除了第d层外,其它各层的节点数目均已达最大值,且第d层所有节点从左向右连续地紧密排列,这样的二叉树被称为完全二叉树,其中满二叉树的定义是所有叶节点都在最底层的完全二叉树
平衡二叉树(AVL树):当且仅当任何节点的两棵子树的高度差不大于1的二叉树
排序二叉树(二叉查找树(英语:Binary Search Tree),也称二叉搜索树、有序二叉树)
霍夫曼树(用于信息编码):带权路径最短的二叉树称为哈夫曼树或最优二叉树
B树:一种对读写操作进行优化的自平衡的二叉查找树,能够保持数据有序,拥有多余两个子树
树的存储与表示
虽然树是二维的,但是可以用一维的顺序表存储起来。
顺序存储:将数据结构存储在固定的数组中,然在遍历速度上有一定的优势,但因所占空间比较大,是非主流二叉树。二叉树通常以链式存储。(把连续的空间和树上的节点做对应关系。按照节点的层次来存储数据)
链式存储:缺陷,指针域指针个数不定
由于对节点的个数无法掌握,常见树的存储表示都转换成二叉树进行处理,子节点个数最多为2
最常用的树的存储,是链式存储,多存储后记链接区。
常见应用场景
xml,html等,那么编写这些东西的解析器的时候,不可避免用到树
路由协议就是使用了树的算法
mysql数据库索引
文件系统的目录结构
所以很多经典的AI算法其实都是树搜索,此外机器学习中的decision tree也是树结构
二叉树介绍
每个节点最多有两个子树的树结构。(最大的度只能是2)
通常子树被称作“左子树”(left subtree)和“右子树”(right subtree)
二叉树的数学上的一些性质(特性)
在二叉树的第i层上至多有2^(i-1)个结点(i>0)
深度为k的二叉树至多有2^k - 1个结点(k>0)
对于任意一棵二叉树,如果其叶结点数为N0(度数为0),而度数为2的结点总数为N2,则N0=N2+1;
具有n个结点的完全二叉树的深度必为 log2(n+1)(和特性2在数学上是相反的)
对完全二叉树,若从上至下、从左至右编号,则编号为i 的结点,其左孩子编号必为2i,其右孩子编号必为2i+1;其双亲的编号必为i/2(i=1 时为根,除外)
二叉树的实现
添加的方式:二叉树的广度优先遍历(广度层次遍历),通过队列,取出头的元素,判断是否有左子节点与右子节点,如果都有往队列中添加,如果没有,挂载到节点上。
深度遍历:
先序遍历(从最小的三个节点二叉树的先根节点遍历,左子节点,右子节点的遍历)-> 根,左,右
中序遍历(把根放到中间,就是左子节点,根,右子节点的顺序遍历)-> 左,根,右
后序遍历(把根放到最后一个上面,左子节点,右子节点的顺序遍历)-> 左,右,根
无论把根放到那个位置上,子节点都是先左边后右边
#coding=utf-8 class Node(object): """节点类""" def __init__(self, item): self.elem = item self.lchild = None self.rchild = None class Tree(object): """二叉树""" def __init__(self): self.root = None # 插入 (广度优先遍历) def add (self, item): node = Node(item) if self.root is None: self.root = node return queue = [self.root] while queue: # 不为空列表 cur_node = queue.pop(0) if cur_node.lchild is None: cur_node.lchild = node return else: queue.append(cur_node.lchild) if cur_node.rchild is None: cur_node.rchild = node return else: queue.append(cur_node.rchild) def breadth_travel(self): """广度遍历""" """层次遍历""" if self.root is None: return queue = [self.root] while queue: cur_node = queue.pop(0) print(cur_node.elem, end=" ") if cur_node.lchild is not None: queue.append(cur_node.lchild) if cur_node.rchild is not None: queue.append(cur_node.rchild) def preorder(self, node): # 中序,先序,后序,根节点都在变化,为了调用自身,而且是调用不同的子树,所以根节点作为参数传入 """先序遍历""" if node is None: return print(node.elem, end=" ") # 根 self.preorder(node.lchild) # 左边 self.preorder(node.rchild) # 右边 def inorder(self, node): """中序遍历""" if node is None: return self.inorder(node.lchild) print(node.elem, end=" ") self.inorder(node.rchild) def postorder(self, node): """后序遍历""" if node is None: return self.postorder(node.lchild) self.postorder(node.rchild) print(node.elem, end=" ") if __name__ == "__main__": tree = Tree() tree.add(0) tree.add(1) tree.add(2) tree.add(3) tree.add(4) tree.add(5) tree.add(6) tree.add(7) tree.add(8) tree.add(9) tree.breadth_travel() print(" ") tree.preorder(tree.root) print(" ") tree.inorder(tree.root) print(" ") tree.postorder(tree.root) print(" ")
层次遍历: 0 1 2 3 4 5 6 7 8 9 先序遍历: 0 1 3 7 8 4 9 2 5 6 中序遍历: 7 3 8 1 9 4 0 5 2 6 后序遍历: 7 8 3 9 4 1 5 6 2 0
给出遍历结果,然后确定一颗二叉树。给其中二个种遍历结果,就可以写出二叉树(先序和中序,或者,中序和后序),一定需要一个中序,不然,左右子树无法分开。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若此文章存在违规行为,您可以联系管理员删除。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ucloud.cn/yun/41448.html
摘要:一抽象数据类型,缩写为是计算机领域一种很基础的方法,基本的思想就是数据抽象。二抽象数据类型的概念和描述抽象数据类型把数据定义为抽象的对象集合,只为他们定义可用的操作,而不用暴露具体的实现细节。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一件风衣(ID:yijianfengyi) 名人名言强调基础的重要性的句子不胜枚举,数据结构与算法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必学科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以往的教学体系中,数据结构与算法...
摘要: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内置函数,例如并提供了创建用户定义函数的能力。会将该变量视为函数级作用域中的局部变量。回到目录中函数的用途是什么是中的内置函数之一。请注意,这种类型的参数语法不允许将命名参数传递给函数。函数接受一个称为的可选参数。 ...
摘要:上一篇文章模块分析第节模块下一篇文章模块分析第节模块模块是用来对字符串进行加密的模块,明文与密文是一一对应不变的关系用于注册登录时用户名密码等加密使用。一函数分析共有种加密算法,分别得到不同的加密密文。 上一篇文章:Python模块分析:第1节-random模块下一篇文章:Python模块分析:第3节-typing模块 hashlib模块是用来对字符串进行hash加密的模块,明文与密...
摘要:参数是要测试的代码语句参数是运行代码时需要的设置参数是一个定时器函数,与平台有关。类中测试语句执行速度的对象方法。参数是测试代码时的测试次数,默认为次。方法返回执行代码的平均耗时,一个类型的秒数。 [TOC] 这里主要是算法的介绍以及一些判断算法好坏的标准和方式 引入 如果a+b+c = 1000,且a^2 + b^2 = c^2,如何求出所有a,b,c可能的组合? 第一次尝试: im...
摘要:如何确定最佳的值类别数本文选取手肘法手肘法对于每一个值,计算它的误差平方和其中是点的个数,是第个点,是对应的中心。随着聚类数的增大,样本划分会更加精细,每个簇的聚合程度会逐渐提高,那么误差平方和自然会逐渐变小。 目录 Kmeans聚类算法介绍: 1.聚类概念: 2.Kmeans算法: 定义...
摘要:底层浅析简介是官方提供的接口,同时也是中的一个程序。这里一提,对于大部分机器学习算法,你都会看到模块与模块都提供了接口,它们的区别在于模块接受格式的数据而模块接受格式的数据。 pyspark底层浅析 pyspark简介 pyspark是Spark官方提供的API接口,同时pyspark也是Spark中的一个程序。 在terminal中输入pyspark指令,可以打开python的she...
阅读 2311·2021-09-26 10:21
阅读 2785·2021-09-08 09:36
阅读 3064·2019-08-30 15:56
阅读 954·2019-08-30 12:57
阅读 916·2019-08-26 10:39
阅读 3554·2019-08-23 18:11
阅读 3076·2019-08-23 17:12
阅读 1069·2019-08-23 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