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言决策树算法,是指一类通过对数据集中特征的选择,构造一个树,实现对数据的分类的算法。算法首先,让我们以例子来看看算法的实现过程。假设我们现在要做一次决策判断一个人会买什么类型的保险。个人理解信息熵就是描述给出的这组数据的分类有多不确定。
前言
决策树算法,是指一类通过对数据集中特征的选择,构造一个树,实现对数据的分类的算法。 这棵树的每一个节点都是选中的其中一种特征,而该节点的边则是这种特征的分类。 更详细的定义可以Google之。ID3算法
首先,让我们以例子来看看ID3算法的实现过程。
假设我们现在要做一次决策:判断一个人会买什么类型的保险。在这个例子中有如下特征:
性别(男、女)
年龄(<21、>=21and=<25、>25)
婚姻状况(已婚、未婚)
而根据这些特征,我们会有最终每个人购买的保险类型(A、B、C),以下给出数据:
接下来,ID3算法根据每个特征的重要程度(该值通过信息熵来判断,但是信息熵这个概念等下具体实现时候再说XD),构造如下的一个树:
对于如上格式的每个样例,首先判断性别(男或女),如果是男的,就需要用婚姻状况来判断;如果是女的,则需要用年龄来判断。这样迭代判断直到到达叶子节点,也就得出了可能选择的保险类型。
那么,此时重点来了,我们该如何判断选择哪个特征最合适呢??
实现经过许多大神的不懈研究,借鉴了物理学上的熵的概念,信息领域提出了如下几个定义:
信息熵(Entropy)
用于描述一组数据的混乱、不确定程度 计算公式如下:
用上述例子来说,p(Xi)指所有数据中A、B、C这三个各自出现的概率,就是A、B、C各自的个数/总个数。
个人理解信息熵就是描述给出的这组数据的分类有多不确定。就比如预测明天下不下雨这一问题,信息熵就很大;而预测每一个人明天吃不吃饭这一问题,信息熵就很小。因为绝大部分人,明天肯定是要吃饭的orz。。。。
条件熵
用于描述一组数据的子数据的混乱、不确定程度
这是什么意思呢?个人理解就是确定数据的某一特征之后,在这一特征上的数据分类的不确定程度。比如依旧是预测明天下不下雨这一问题,如果现在明确告诉你,明天云的情况(多云、少云、没有云),那么在明天云情况这一特征上的每个分类都能计算相应的信息熵。
信息增益
用于描述某一特征对整体的重要程度 根据定义,可以知道,信息增益就是总信息熵减去某个特征上各个分类的条件熵,如下:
1、被减数就是总信息熵。
2、减数中的value(T)是指在某一个特征的一种分类,如性别就包含两个分类(男、女),entropy(Sv)就是在该特征的某个分类上的条件熵。
3、S是指所有数据个数
4、Sv是指在该特征的一种分类下数据个数。
在了解了这些定义后,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如何判断哪个特征最合适你?
上面说到,信息熵越大,数据集就越混乱,就越难得到准确的结果,所以我们要选择的特征应该能使得在 确定这个特征后的信息熵越小,也就是条件熵越小,亦即信息增益最大。 因此,具体实现思路如下: **遍历所有特征,根据遍历的每个特征进行数据集分类,算出每个特征下的条件熵,然后取条件熵最小 的,信息增益最大的特征。接着,根据选择的特征进行分类,得到的子数据在删除选择的特征后,递归 选择下一个特征**代码
#coding=utf-8 import csv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math import drewTree def readData(path): df=pd.read_csv(path) return df.values.tolist(),df.columns.values.tolist() #计算信息熵 def countEntropy(data): sumEg=len(data) labelCount={} #计算不同保险类别的数量 for example in data: if example[-1] not in labelCount.keys(): labelCount[example[-1]]=0 labelCount[example[-1]]+=1 #开始计算信息熵 ent=0 for key in labelCount: prop=float(labelCount[key])/sumEg ent-=prop*math.log(prop,2) return ent #根据特征分类划分数据集 def splitData(data,featureNum): res={} for example in data: if example[featureNum] not in res.keys(): res[example[featureNum]]=[] res[example[featureNum]].append(example) return res #移除数据中已经选择的特征值 def removeFeature(data,featureNum): res=[] for example in data: example.pop(featureNum) res.append(example) return res #单特征投票 #当所有特征都选择完时,还有多于1个以上的样例,则直接根据保险类型投票,票高者得胜 def vote(classData): count={} for example in classData: if example not in count.keys(): count[example]=0 count[example]+=1 return max(count) #选择信息增益最大的特征 def selectBestFeature(data,dataLabel): sumEnt=countEntropy(data) sumFeatureNum=len(data[0])-1 minConditionEnt = 999999 bestFeature = [] bfNum = -2 #计算每个特征的信息增益 for i in range(sumFeatureNum): spData=splitData(data,i) num=len(data) conditionEnt=0 for key in spData: conditionEnt+=float(len(spData[key]))/num*countEntropy(spData[key]) if (conditionEnt < minConditionEnt): minConditionEnt = conditionEnt bestFeature =dataLabel[i] bfNum=i return bestFeature,bfNum def createTree(data,dataLabel): #只剩保险类型时,根据剩余的数据集进行投票 if len(data[0])==1: return vote(example[-1] for example in data) bestFeature,bfNum=selectBestFeature(data,dataLabel) dicisionTree={bestFeature:{}} bestFeatureData=splitData(data,bfNum) label=dataLabel temp=label.pop(bfNum) #剩余特征进行递归构造决策树 for key in bestFeatureData: rmFData=removeFeature(bestFeatureData[key],bfNum) dicisionTree[bestFeature][key]=createTree(rmFData,label) label.insert(bfNum,temp) return dicisionTree #调用 data,dataLabel=readData("./ID3New.csv") res=createTree(data,dataLabel)
参考博客:http://blog.csdn.net/wzmsltw/...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若此文章存在违规行为,您可以联系管理员删除。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ucloud.cn/yun/41072.html
摘要:后剪枝先创建完整的决策树,然后再尝试消除多余的节点,也就是采用减枝的方法。 起步 决策树(decision tree)是一个树结构,可以是二叉树或非二叉树,也可以把他看作是 if-else 规则的集合,也可以认为是在特征空间上的条件概率分布。 决策树的结构 以一个简单的用于是否买电脑预测的决策树为例子: showImg(https://segmentfault.com/img/remo...
摘要:根据这个训练集,运用朴素贝叶斯分类和决策树分类则可以得到一个数据模型,然后通过输入一条测试数据来判断是否回去打网球。一朴素贝叶斯分类大学概率论的贝叶斯定理实现了通过计算概率求出假设推理的结论。 今年毕业时的毕设是有关大数据及机器学习的题目。因为那个时间已经步入前端的行业自然选择使用JavaScript来实现其中具体的算法。虽然JavaScript不是做大数据处理的最佳语言,相比还没有优...
阅读 1674·2021-10-13 09:39
阅读 2107·2021-09-07 10:20
阅读 2688·2019-08-30 15:56
阅读 2956·2019-08-30 15:56
阅读 938·2019-08-30 15:55
阅读 635·2019-08-30 15:46
阅读 3502·2019-08-30 15:44
阅读 2561·2019-08-30 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