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到这里,我们总算能够完整的理解清楚,当我们向一个比原节点请求区块数据,我们这边需要怎么做,对方节点又需要怎么做了。
作者:freewind
比原项目仓库:
Github地址:https://github.com/Bytom/bytom
Gitee地址:https://gitee.com/BytomBlockc...
在上一篇,我们知道了比原是如何把“请求区块数据”的信息BlockRequestMessage发送给peer节点的,那么本文研究的重点就是,当peer节点收到了这个信息,它将如何应答?
那么这个问题如果细分的话,也可以分为三个小问题:
比原节点是如何收到对方发过来的信息的?
收到BlockRequestMessage后,将会给对方发送什么样的信息?
这个信息是如何发送出去的?
我们先从第一个小问题开始。
比原节点是如何接收对方发过来的信息的?如果我们在代码中搜索BlockRequestMessage,会发现只有在ProtocolReactor.Receive方法中针对该信息进行了应答。那么问题的关键就是,比原是如何接收对方发过来的信息,并且把它转交给ProtocolReactor.Receive的。
如果我们对前一篇《比原是如何把请求区块数据的信息发出去的》有印象的话,会记得比原在发送信息时,最后会把信息写入到MConnection.bufWriter中;与之相应的,MConnection还有一个bufReader,用于读取数据,它也是与net.Conn绑定在一起的:
p2p/connection.go#L114-L118
func NewMConnectionWithConfig(conn net.Conn, chDescs []*ChannelDescriptor, onReceive receiveCbFunc, onError errorCbFunc, config *MConnConfig) *MConnection { mconn := &MConnection{ conn: conn, bufReader: bufio.NewReaderSize(conn, minReadBufferSize), bufWriter: bufio.NewWriterSize(conn, minWriteBufferSize),
(其中minReadBufferSize的值为常量1024)
所以,要读取对方发来的信息,一定会读取bufReader。经过简单的搜索,我们发现,它也是在MConnection.Start中启动的:
p2p/connection.go#L152-L159
func (c *MConnection) OnStart() error { // ... go c.sendRoutine() go c.recvRoutine() // ... }
其中的c.recvRoutine()就是我们本次所关注的。它上面的c.sendRoutine是用来发送的,是前一篇文章中我们关注的重点。
继续c.recvRoutine():
p2p/connection.go#L403-L502
func (c *MConnection) recvRoutine() { // ... for { c.recvMonitor.Limit(maxMsgPacketTotalSize, atomic.LoadInt64(&c.config.RecvRate), true) // ... pktType := wire.ReadByte(c.bufReader, &n, &err) c.recvMonitor.Update(int(n)) // ... switch pktType { // ... case packetTypeMsg: pkt, n, err := msgPacket{}, int(0), error(nil) wire.ReadBinaryPtr(&pkt, c.bufReader, maxMsgPacketTotalSize, &n, &err) c.recvMonitor.Update(int(n)) // ... channel, ok := c.channelsIdx[pkt.ChannelID] // ... msgBytes, err := channel.recvMsgPacket(pkt) // ... if msgBytes != nil { // ... c.onReceive(pkt.ChannelID, msgBytes) } // ... } } // ... }
经过简化以后,这个方法分成了三块内容:
第一块就限制接收速率,以防止恶意结点突然发送大量数据把节点撑死。跟发送一样,它的限制是500K/s
第二块是从c.bufReader中读取出下一个数据包的类型。它的值目前有三个,两个跟心跳有关:packetTypePing和packetTypePong,另一个表示是正常的信息数据类型packetTypeMsg,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第三块就是继续从c.bufReader中读取出完整的数据包,然后根据它的ChannelID找到相应的channel去处理它。ChannelID有两个值,分别是BlockchainChannel和PexChannel,我们目前只需要关注前者即可,它对应的reactor是ProtocolReactor。当最后调用c.onReceive(pkt.ChannelID, msgBytes)时,读取的二进制数据msgBytes就会被ProtocolReactor.Receive处理
我们的重点是看第三块内容。首先是channel.recvMsgPacket(pkt),即通道是怎么从packet包里读取到相应的二进制数据的呢?
p2p/connection.go#L667-L682
func (ch *Channel) recvMsgPacket(packet msgPacket) ([]byte, error) { // ... ch.recving = append(ch.recving, packet.Bytes...) if packet.EOF == byte(0x01) { msgBytes := ch.recving // ... ch.recving = ch.recving[:0] return msgBytes, nil } return nil, nil }
这个方法我去掉了一些错误检查和关于性能方面的注释,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点接上方的源代码查看,这里就忽略了。
这段代码主要是利用了一个叫recving的通道,把packet中持有的字节数组加到它后面,然后再判断该packet是否代表整个信息结束了,如果是的话,则把ch.recving的内容完整返回,供调用者处理;否则的话,返回一个nil,表示还没拿完,暂时处理不了。在前一篇文章中关于发送数据的地方可以与这里对应,只不过发送方要麻烦的多,需要三个通道sendQueue、sending和send才能实现,这边接收方就简单了。
然后回到前面的方法MConnection.recvRoutine,我们继续看最后的c.onReceive调用。这个onReceive实际上是一个由别人赋值给该channel的一个函数,它位于MConnection创建的地方:
p2p/peer.go#L292-L310
func createMConnection(conn net.Conn, p *Peer, reactorsByCh map[byte]Reactor, chDescs []*ChannelDescriptor, onPeerError func(*Peer, interface{}), config *MConnConfig) *MConnection { onReceive := func(chID byte, msgBytes []byte) { reactor := reactorsByCh[chID] if reactor == nil { if chID == PexChannel { return } else { cmn.PanicSanity(cmn.Fmt("Unknown channel %X", chID)) } } reactor.Receive(chID, p, msgBytes) } onError := func(r interface{}) { onPeerError(p, r) } return NewMConnectionWithConfig(conn, chDescs, onReceive, onError, config) }
逻辑也比较简单,就是当前面的c.onReceive(pkt.ChannelID, msgBytes)调用时,它会根据传入的chID找到相应的Reactor,然后执行其Receive方法。对于本文来说,就会进入到ProtocolReactor.Receive。
那我们继续看ProtocolReactor.Receive:
netsync/protocol_reactor.go#L179-L247
func (pr *ProtocolReactor) Receive(chID byte, src *p2p.Peer, msgBytes []byte) { _, msg, err := DecodeMessage(msgBytes) // ... switch msg := msg.(type) { case *BlockRequestMessage: // ... }
其中的DecodeMessage(...)就是把传入的二进制数据反序列化成一个BlockchainMessage对象,该对象是一个没有任何内容的interface,它有多种实现类型。我们在后面继续对该对象进行判断,如果它是BlockRequestMessage类型的信息,我们就会继续做相应的处理。处理的代码我在这里暂时省略了,因为它是属于下一个小问题的,我们先不考虑。
好像不知不觉我们就把第一个小问题的后半部分差不多搞清楚了。那么前半部分是什么?我们在前面说,读取bufReader的代码的起点是在MConnection.Start中,那么前半部分就是:比原从启动开始中,是在什么情况下怎样一步步走到MConnection.Start的呢?
好在前半部分的问题我们在前一篇文章《比原是如何把请求区块数据的信息发出去的》中进行了专门的讨论,这里就不讲了,有需要的话可以再过去看一下(可以先看最后“总结”那一小节)。
下面我们进入第二个小问题:
收到BlockRequestMessage后,将会给对方发送什么样的信息?这里就是接着前面的ProtocolReactor.Receive继续向下讲了。首先我们再贴一下它的较完整的代码:
netsync/protocol_reactor.go#L179-L247
func (pr *ProtocolReactor) Receive(chID byte, src *p2p.Peer, msgBytes []byte) { _, msg, err := DecodeMessage(msgBytes) // ... switch msg := msg.(type) { case *BlockRequestMessage: var block *types.Block var err error if msg.Height != 0 { block, err = pr.chain.GetBlockByHeight(msg.Height) } else { block, err = pr.chain.GetBlockByHash(msg.GetHash()) } // ... response, err := NewBlockResponseMessage(block) // ... src.TrySend(BlockchainChannel, struct{ BlockchainMessage }{response}) // ... }
可以看到,逻辑还是比较简单的,即根据对方发过来的BlockRequestMessage中指定的height或者hash信息,在本地的区块链数据中找到相应的block,组成BlockResponseMessage发过去就行了。
其中chain.GetBlockByHeight(...)和chain.GetBlockByHash(...)如果详细说明的话,需要深刻理解区块链数据在比原节点中是如何保存的,我们在本文先不讲,等到后面专门研究。
在这里,我觉得我们只需要知道我们会查询区块数据并且构造出一个BlockResponseMessage,再通过BlockchainChannel这个通道发送出去就可以了。
最后一句代码中调用了src.TrySend方法,它是把信息向对方peer发送过去。(其中的src就是指的对方peer)
那么,它到底是怎么发送出去的呢?下面我们进入最后一个小问题:
这个BlockResponseMessage信息是如何发送出去的?我们先看看peer.TrySend代码:
p2p/peer.go#L242-L247
func (p *Peer) TrySend(chID byte, msg interface{}) bool { if !p.IsRunning() { return false } return p.mconn.TrySend(chID, msg) }
它在内部将会调用MConnection.TrySend方法,其中chID是BlockchainChannel,也就是它对应的Reactor是ProtocolReactor。
再接着就是我们熟悉的MConnection.TrySend,由于它在前一篇文章中进行了全面的讲解,在本文就不提了,如果需要可以过去翻看一下。
那么今天的问题就算是解决啦。
到这里,我们总算能够完整的理解清楚,当我们向一个比原节点请求“区块数据”,我们这边需要怎么做,对方节点又需要怎么做了。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若此文章存在违规行为,您可以联系管理员删除。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ucloud.cn/yun/24155.html
摘要:作者比原项目仓库地址地址在前一篇中,我们说到,当比原向其它节点请求区块数据时,会发送一个把需要的区块告诉对方,并把该信息对应的二进制数据放入对应的通道中,等待发送。这个就是真正与连接对象绑定的一个缓存区,写入到它里面的数据,会被发送出去。 作者:freewind 比原项目仓库: Github地址:https://github.com/Bytom/bytom Gitee地址:https:...
摘要:作者比原项目仓库地址地址在前一篇中,我们已经知道如何连上一个比原节点的端口,并与对方完成身份验证。代码如下可以看到,首先是从众多的中,找到最合适的那个。到这里,我们其实已经知道比原是如何向其它节点请求区块数据,以及何时把信息发送出去。 作者:freewind 比原项目仓库: Github地址:https://github.com/Bytom/bytom Gitee地址:https://...
摘要:如果传的是,就会在内部使用默认的随机数生成器生成随机数并生成密钥。使用的是,生成的是一个形如这样的全球唯一的随机数把密钥以文件形式保存在硬盘上。 作者:freewind 比原项目仓库: Github地址:https://github.com/Bytom/bytom Gitee地址:https://gitee.com/BytomBlockc... 在前一篇,我们探讨了从浏览器的dashb...
摘要:所以本文本来是想去研究一下,当别的节点把区块数据发给我们之后,我们应该怎么处理,现在换成研究比原的是怎么做出来的。进去后会看到大量的与相关的配置。它的功能主要是为了在访问与的函数之间增加了一层转换。 作者:freewind 比原项目仓库: Github地址:https://github.com/Bytom/bytom Gitee地址:https://gitee.com/BytomBlo...
摘要:所以这个文章系列叫作剥开比原看代码。所以我的问题是比原初始化时,产生了什么样的配置文件,放在了哪个目录下下面我将结合源代码,来回答这个问题。将用来确认数据目录是有效的,并且将根据传入的不同,来生成不同的内容写入到配置文件中。 作者:freewind 比原项目仓库: Github地址:https://github.com/Bytom/bytom Gitee地址:https://gitee...
阅读 1297·2021-11-24 09:38
阅读 3236·2021-11-22 12:03
阅读 4071·2021-11-11 10:59
阅读 2287·2021-09-28 09:36
阅读 1007·2021-09-09 09:32
阅读 3384·2021-08-05 10:00
阅读 2505·2021-07-23 15:30
阅读 2949·2019-08-30 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