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并依赖于提供的机制提供高数据可靠性,目前支持单机事务。源通知目标开始同步数据源收到发送的命令后,会向目标发送的命令,通知目标开始迁移数据真正的数据迁移由目标主动发起。源收到的结果,整个数据迁移的步骤完成。
本文分两部分,分布式和单机。单个db的存储引擎,物理和数据存储简介,事务实现等。分布式架构,分布式涉及的复制集,分片等可靠性和扩展性保障。
第一部分 单机存储引擎介绍mondod 引擎概述wiredTiger(简称WT)支持行存储、列存储以及LSM等3种存储形式,Mongodb使用时,只是将其作为普通的KV存储引擎来使用,mongodb的每个集合对应一个WT的table,table里包含多个Key-value pairs,以B树形式存储。mongodb的集合和索引都对应一个wiredTiger的table。并依赖于wiredTiger提供的checkpoint + write ahead log机制提供高数据可靠性,目前支持单机事务。
按照Mongodb默认的配置,WiredTiger的写操作会先写入Cache,并持久化到WAL(Write ahead log journal),每60s或log文件达到2GB时会做一次Checkpoint,将当前的数据持久化,产生一个新的快照。Wiredtiger连接初始化时,首先将数据恢复至最新的快照状态,然后根据WAL恢复数据,以保证存储可靠性。
Wiredtiger的索引采用Btree的方式组织
Wiredtiger采用Copy on write[ps:存储的COW意在W的时候C一份,不在原来上修改。linux的意在W的时候才C一份,不更改只会存在一份]的方式管理修改操作(insert、update、delete),保证一致性,并且不像InnoDB一样,需要一个DoubleWriteBuffer保证非disk block 512B写时对原有页可能发生conrrupt。修改操作会先缓存在cache里,持久化时,修改操作不会在原来的leaf page上进行,而是写入新分配的page,每次checkpoint都会产生一个新的root page。
内存结构:B树索引页和数据页(B树做了改版,中间节点不放数据,要加update和insert占内存),新插入跳表(有序)更新list(会变更,无需有序),copy on write,wal
物理结构:
ACID
写入:写入页的跳表,不改变原值
更新:写入更新数组中
读取:若有update合并
ACID:隔离用的未提交快照。注意这个快照只是读用的。写还是到最新页。
关于快照,缓存,数据
每个事务有自己的快照(可能是旧的page_root),新的事务会获取当前最新page_root(可能还未做checkpoint,因此继续用旧的,加入写入跳表和更新数组),checkpoint对最新的做持久化和生成新page_root到磁盘,按需读取到内存。新建连接会先进行磁盘的数据的数据恢复:最新快照+WAL,按需读入内存。快照也是通过事务id判断update和Insert是否可见
journal(wal):并发,预先分配slots,申请slot用CAS,buffer和lsn, 刷盘。传统的WAL使用互斥体来协调多线程的写入,这在单核架构上可以很好地工作,多核只有一个锁浪费,journal的多线程申请slots,并行复制
做checkpoint时,将更新和写入到新的页中,生成新的page_root快照。
cache 驱逐:略
数据清理:
compact 加的是DB级别的互斥写锁,同一个DB上的读写都会被阻塞
compact基本不需要额外的空间,wiredtiger compact的原理是将数据不断往前面的空洞挪动,并不需要把数据存储到临时的位置(额外的存储空间)。
运行中内存占用
存储引擎cache,集合,索引元数据,新写入数据
MongoDB Driver(client) 会跟 mongod 进程建立 tcp 连接,一个连接一个线程的模型。并在连接上发送数据库请求,接受应答,tcp 协议栈除了为连接维护socket元数据为,每个连接会有一个read buffer及write buffer,用户收发网络包,buffer的大小通过如下sysctl系统参数配置,分别是buffer的最小值、默认值以及最大值。500个类似的连接就会占用掉 1GB 的内存 ,ss -m
其他并发大时排序等
主备节点差异,备节点buffer存储oplog
分片
balancer+route
config
分片:范围,hash
迁移步骤:
集合分片开启后,默认会创建一个新的chunk,shard key取值[minKey, maxKey]内的文档(即所有的文档)都会存储到这个chunk。当使用Hash分片策略时,可以预先创建多个chunk,以减少chunk的迁移。
一个 Sharded Cluster 里可能有很多个 mongos(可以理解一个库一个),如果所有的 mongos 的 Balancer 同时去触发迁移,整个集群就乱了,为了不出乱子,同一时刻只能让一个 Balancer 去做负载均衡。
Balancer 在开始负载均衡前,会先抢锁(config.locks集合下的一个特殊文档),抢到锁的 Balancer 继续干活,没抢到锁的则继续等待,一段时间后再尝试抢锁。
Step1: mongos 发送 moveChunk 给源 shard mongos 接受到用户发送的迁移 chunk 命令,或者因负载均衡策略需要迁移 chunk,会构建一个 moveChunk 的命令,并发送给源 shard。 Step2:源 shard 通知目标 shard 开始同步 chunk数据 源 shard 收到 mongos 发送的 moveChunk 命令后,会向目标 shard 发送 _recvChunkStart 的命令,通知目标 shard 开始迁移数据(真正的数据迁移由目标shard 主动发起)。接下来,源 shard 会记录该 chunk 在迁移过程中的所有增量修改操作。 Step3: 目标 shard 同步 chunk 数据到本地 目标 shard 接受到 _recvChunkStart 命令后,就会启动多带带的线程来读取 chunk 数据并写到本地,主要步骤包括: 目标 shard 创建集合及索引(如果有必要) 如果迁移的集合在目标 shard 上没有任何 chunk,则需要先在目标 shard 上创建集合,并创建跟源 shard 上集合相同的索引 目标 shard 清理脏数据 (如果有必要) 如果目标 shard 上已经存在该 chunk 范围内的数据,则肯定为某次迁移失败导致的脏数据,先将这些数据清理掉。 目标 shard 向源 shard 发送 _migrateClone 命令读取 chunk 范围内的所有文档并写入到本地,即迁移 chunk 全量数据,迁移完后更新状态为 STEADY(可以理解为全量迁移完成的状态)。 源 shard 会不断调用查询目标 shard 上的迁移状态,看是否为 STEADY 状态,如果已经是 STEADY 状态,就会停止源 shard 上的写操作(通过对集合加互斥写锁实现)。接下来发送 _recvChunkCommit 告诉目标 shard 不会再有新的写入了。 目标 shard 的迁移线程不断向源 shard 发送 _transferMods 命令,读取迁移过程中的增量修改,并应用到本地,增量迁移完成后,向源确认 _recvChunkCommit 的结果。 源 shard 收到 _recvChunkCommit 的结果,整个数据迁移的步骤完成。 Step4:源 shard 更新 config server 元数据 数据迁移完成后,源 shard 就会向 config server 更新 chunk 对应的 shard 信息,同时也会更新 chunk 的版本信息,这样 mongos 发现本地版本更低就会主动的 reload 元数据,具体机制参考 MongoDB Sharded Cluster 路由策略。 Step5:源 shard 删除 chunk 数据 chunk 迁移到目标 shard 后,源上的 chunk 就没有必要再保存了,源 shard 会将 chunk 数据删除,默认情况下源 shard 会将删除操作加入到队列,异步删除,如果 moveChunk 时,指定了 _waitForDelete 参数为 true,则同步删除完再返回。 一旦源shard 查询到目标 shard 进入到 STEADY 状态了,源 shard 就会进入临界区,测试源上的写就会排队等待。等整个迁移完了,这些等待的写操作就会继续执行,但此时 chunk 的版本号已经更新了,会告诉客户端版本过低,客户端重新从 config server 读取配置,此时拿到的路由信息里 chunk 已经在目标 shard 了,然后写会发往目标 shard 。复制集: 数据同步
Secondary初次同步数据时,会先进行init sync,从Primary(或其他数据更新的Secondary)同步全量数据,然后不断通过tailable cursor从Primary的local.oplog.rs集合里查询最新的oplog并应用到自身。
oplog: 幂等(incr会转为set),循环覆盖,
顺序保证:写入 oplog前,会先加锁给 oplog 分配时间戳,并注册到未提交列表里,正式写入 oplog,在写完后,将对应的 oplog 从未提交列表里移除,在拉取 oplog 时若未提交列表为空,所有 oplog 都可读,否则只能到未提交列表最小值以前的 oplog
Secondary 拉取到一批 oplog 后,在重放这批 oplog 时,会加一个特殊的 Lock::ParallelBatchWriterMode 的锁,这个锁会阻塞所有的读请求,直到这批 oplog 重放完成
client与复制集心跳,复制集之间心跳
复制集成员间默认每2s会发送一次心跳信息,如果10s未收到某个节点的心跳,则认为该节点已宕机;如果宕机的节点为Primary,Secondary(前提是可被选为Primary)会发起新的Primary选举。Bully算法。
每个节点都倾向于投票给优先级最高的节点(oplog时间戳,一样谁先就谁)
优先级为0的节点不会主动发起Primary选举
当Primary发现有优先级更高Secondary,并且该Secondary的数据落后在10s内,则Primary会主动降级,让优先级更高的Secondary有成为Primary的机会。
如果Primary与大多数的节点断开连接,Primary会主动降级为Secondary
当复制集内存活成员数量不足大多数时,整个复制集将无法选举出Primary,复制集将无法提供写服务,处于只读状态
当Primary宕机时,如果有数据未同步到Secondary,当Primary重新加入时,如果新的Primary上已经发生了写操作,则旧Primary需要回滚部分操作,以保证数据集与新的Primary一致。旧Primary将回滚的数据写到多带带的rollback目录下,数据库管理员可根据需要使用mongorestore进行恢复。
Bully
如果P是最大的ID,直接向所有人发送Victory消息,成功新的Leader;否则向所有比他大的ID的进程发送Election消息 如果P再发送Election消息后没有收到Alive消息,则P向所有人发送Victory消息,成功新的Leader 如果P收到了从比自己ID还要大的进程发来的Alive消息,P停止发送任何消息,等待Victory消息(如果过了一段时间没有等到Victory消息,重新开始选举流程) 如果P收到了比自己ID小的进程发来的Election消息,回复一个Alive消息,然后重新开始选举流程 如果P收到Victory消息,把发送者当做Leader部署
Primary
Secondary:
Arbiter节点只参与投票,不能被选为Primary,并且不从Primary同步数据,偶数时加入
Priority0节点的选举优先级为0,不会被选举为Primary
Vote0复制集成员最多50个,参与Primary选举投票的成员最多7个,其他成员(Vote0)
Hidden(Vote0)可使用Hidden节点做一些数据备份、离线计算的任务,不会影响复制集的服务。
Delayed节点必须是Hidden节点,并且其数据落后与Primary一段时间(错误恢复)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若此文章存在违规行为,您可以联系管理员删除。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ucloud.cn/yun/19520.html
摘要:安装全过程环境基本情况我是在电脑下安装的系统位,这个也是导致我安装的时候出现异常提示,原因可能是的版本是位的,我应该再找一个位的,但事实上我找不到。 简述 之前讲了一些关于MongoDB的知识,出人意料的受欢迎,也让我很吃惊,所以今天打算分享一些我在自己计算机的虚拟机的centos系统下安装MongoDB的经历,希望感兴趣的你们在安装MongoDB的时候出现问题可以来看看我是怎么安装的...
摘要:安装全过程环境基本情况我是在电脑下安装的系统位,这个也是导致我安装的时候出现异常提示,原因可能是的版本是位的,我应该再找一个位的,但事实上我找不到。 简述 之前讲了一些关于MongoDB的知识,出人意料的受欢迎,也让我很吃惊,所以今天打算分享一些我在自己计算机的虚拟机的centos系统下安装MongoDB的经历,希望感兴趣的你们在安装MongoDB的时候出现问题可以来看看我是怎么安装的...
摘要:安装全过程环境基本情况我是在电脑下安装的系统位,这个也是导致我安装的时候出现异常提示,原因可能是的版本是位的,我应该再找一个位的,但事实上我找不到。 简述 之前讲了一些关于MongoDB的知识,出人意料的受欢迎,也让我很吃惊,所以今天打算分享一些我在自己计算机的虚拟机的centos系统下安装MongoDB的经历,希望感兴趣的你们在安装MongoDB的时候出现问题可以来看看我是怎么安装的...
阅读 2508·2021-10-12 10:12
阅读 1675·2019-08-30 15:52
阅读 2410·2019-08-30 13:04
阅读 1691·2019-08-29 18:33
阅读 944·2019-08-29 16:28
阅读 425·2019-08-29 12:33
阅读 2035·2019-08-26 13:33
阅读 2338·2019-08-26 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