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到主菜了,先看它的一看,我们应该有个猜测,这货是个高阶函数。可能有点绕,但就是这么一个个高阶函数组成的,后面会详细说。定义了一个处理函数和高阶函数执行次的方法,这个方法比上面的复杂在于它需要检测参数是否订阅了。
注意:文章很长,只想了解逻辑而不深入的,可以直接跳到总结部分。初识
首先,从它暴露对外的API开始
ReactReduxContext /* 提供了 React.createContext(null) */ Provider /* 一个储存数据的组件,渲染了ContextProvider,内部调用redux中store.subscribe 订阅数据,每当redux中的数据变动,比较新值与旧值,判断是否重新渲染 */ connect /* 一个高阶组件,第一阶传入对数据处理方法,第二阶传入要渲染的组件 内部处理了: 1. 对参数的检查 2. 对传入的数据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没传怎么处理,传了提供什么参数,传的类型不同怎么处理,结果如何比较等等) 3. 静态方法转移 4. 对渲染组件的传递(传递给connectAdvanced) */ connectAdvanced /* 保存每一次执行的数据,执行connect定义的方案和逻辑,新旧数据对比(全等对比),渲染组件 这里作为公开API,如果我们去使用,那么connect里面的逻辑就需要我们自定义了。 */
现在对它的大概工作范围有了解后,我们可以开始沿着执行顺序分析。
抽丝 Provider我们使用时,当写完了redux的reducer, action, bindActionCreators, combineReducers, createStore这一系列内容后,
我们得到了一个store
会先使用
这时,Provider组件开始工作
componentDidMount() { this._isMounted = true this.subscribe() }
第一次加载,需要执行subscribe
subscribe是什么呢,就是对redux的store执行subscribe一个自定义函数,
这样,每当数据变动,这个函数便会执行
subscribe() { const { store } = this.props // redux 的 store 订阅 // 订阅后,每当state改变 则自动执行这个函数 this.unsubscribe = store.subscribe(() => { // store.getState() 获取最新的 state const newStoreState = store.getState() // 组件未加载,取消 if (!this._isMounted) { return } // 比较state是否相等,全等的不更新 this.setState(providerState => { if (providerState.storeState === newStoreState) { return null } return { storeState: newStoreState } }) }) /* ... */ }
看到吗,这个自定义函数非常简单,每次收到数据,进行全等比较,不等则更新数据。
这个组件的另2个生命周期函数:
componentWillUnmount() { if (this.unsubscribe) this.unsubscribe() this._isMounted = false } componentDidUpdate(prevProps) { // 比较store是否相等,如果相等则跳过 if (this.props.store !== prevProps.store) { // 取消订阅之前的,再订阅现在的(因为数据(store)不同了) if (this.unsubscribe) this.unsubscribe() this.subscribe() } }
这2段的意思就是,每当数据变了,就取消上一次数据的订阅,在订阅本次的数据,
当要销毁组件,取消订阅。
一段题外话(可跳过):
这个逻辑用Hooks的useEffect简直完美匹配!
useEffect(()=>{ subscribe() return ()=>{ unSubscribe() } },props.data)这段的意思就是,当props.data发生改变,执行unSubscribe(),再执行subscribe()。
逻辑完全一致有没有!
最后的render:
这里Context就是React.createContext(null)
{this.props.children}
到这里我称为react-redux的第一阶段。
一个小总结,第一阶段就做了1件事:
定义了Provider组件,内部订阅了store。
connect到主菜了,先看它的export
export default createConnect()
一看,我们应该有个猜测,这货createConnect是个高阶函数。
看看它的参数吧。
export function createConnect({ connectHOC = connectAdvanced, mapStateToPropsFactories = defaultMapStateToPropsFactories, mapDispatchToPropsFactories = defaultMapDispatchToPropsFactories, mergePropsFactories = defaultMergePropsFactories, selectorFactory = defaultSelectorFactory } = {}) { /* ... */ }
题外话:一个编写默认对象内部含有默认值的方法
function a({x=1,y=2}={}){} a() // x:1,y:2 a({}) // x:1,y:2 a({x:2,z:5}) //x:2,y:2
这里先说明一下它的参数,后面读起来会很顺。
connectHOC: 一个重要组件,用于执行已确定的逻辑,渲染最终组件,后面会详细说。 mapStateToPropsFactories: 对 mapStateToProps 这个传入的参数的类型选择一个合适的方法。 mapDispatchToPropsFactories: 对 mapDispatchToProps 这个传入的参数的类型选择一个合适的方法。 mergePropsFactories: 对 mergeProps 这个传入的参数的类型选择一个合适的方法。 selectorFactory: 以上3个只是简单的返回另一个合适的处理方法,它则执行这些处理方法,并且对结果定义了如何比较的逻辑。
可能有点绕,但react-redux就是这么一个个高阶函数组成的,selectorFactory后面会详细说。
首先我们再次确定这3个名字很长,实际很简单的函数(源码这里不放了)
mapStateToPropsFactories
mapDispatchToPropsFactories
mergePropsFactories
它们只是判断了参数是否存在,是什么类型,并且返回一个合适的处理方法,它们并没有任何处理逻辑。
举个例子:
const MyComponent=connect((state)=>state.articles})
这里我只定义了mapStateToProps,并且是个function,那么mapStateToPropsFactories就会返回一个
处理function的方法。
我没有定义mapDispatchToProps,那么mapDispatchToPropsFactories检测不到参数,
则会提供一个默认值dispatch => ({ dispatch }),返回一个处理非function(object)的方法。
那么处理逻辑是谁定义呢?
wrapMapToPropswrapMapToProps.js这个文件内部做了以下事情:
定义了一个处理object的方法(简单的返回即可,因为最终目的就是要object)。
定义了一个处理函数和高阶函数(执行2次)的方法,这个方法比上面的复杂在于它需要检测参数是否订阅了ownProps。
检测方法很简单,就是检查参数的length(这里dependsOnOwnProps是上一次检查的结果,如果存在则不需要再次检查)
export function getDependsOnOwnProps(mapToProps) { return mapToProps.dependsOnOwnProps !== null && mapToProps.dependsOnOwnProps !== undefined ? Boolean(mapToProps.dependsOnOwnProps) : mapToProps.length !== 1 }
回到connect,继续往下看
export function createConnect({ /* 上面所讲的参数 */ } = {}) { return function connect( mapStateToProps, mapDispatchToProps, mergeProps, { pure = true, areStatesEqual = strictEqual, areOwnPropsEqual = shallowEqual, areStatePropsEqual = shallowEqual, areMergedPropsEqual = shallowEqual, ...extraOptions } = {} ) { /* ... */ } }
已经到了我们传递参数的地方,前3个参数意思就不解释了,最后的参数options
areStatesEqual = strictEqual, // ===比较 areOwnPropsEqual = shallowEqual, // 浅比较 areStatePropsEqual = shallowEqual, // 浅比较 areMergedPropsEqual = shallowEqual, // 浅比较
它们用在selectorFactory这个比较数据结果的方法内部。
继续往下看
export function createConnect({ /* 上面已讲 */ } = {}) { return function connect( /* 上面已讲 */ ) { const initMapStateToProps = match( mapStateToProps, mapStateToPropsFactories, "mapStateToProps" ) const initMapDispatchToProps = match( mapDispatchToProps, mapDispatchToPropsFactories, "mapDispatchToProps" ) const initMergeProps = match(mergeProps, mergePropsFactories, "mergeProps")
这里定义了3个变量(函数),match的作用是什么?
以mapStateToProps举例来说,
因为上面也说了,mapStateToPropsFactories里面有多个方法,需要找到一个适合mapStateToProps的,
match就是干这事了。
match方法内部遍历mapStateToPropsFactories所有的处理方法,任何一个方法能够匹配参数mapStateToProps,便被match捕获返回,
如果一个都找不到则报错提示参数配置错误。
现在这3个变量定义明确了,都是对应的参数的合适的处理方法。
至此,我们已经完成了第二阶段,
做个小总结,第二阶段做了哪些事:
connect接收了对参数处理方案(3个...Factories)。
connect接收了参数的结果比较方案(selectFactory)
connect接收了参数(mapStateToProps,mapDispatchToProps,mergeProps,options)。
定义了比较方案(4个are...Equal,其实就是全等比较和浅比较)。
前2个阶段都是定义阶段,接下来需要我们传入自定义组件,也就是最后一个阶段
connect(...)(Component)
接着看connect源码
export function createConnect({ /* 上面已讲 */ } = {}) { return function connect( /* 上面已讲 */ ) { /* 上面已讲 */ return connectHOC(selectorFactory, { // 方法名称,用在错误提示信息 methodName: "connect", // 最终渲染的组件名称 getDisplayName: name => `Connect(${name})`, shouldHandleStateChanges: Boolean(mapStateToProps), // 以下是传递给 selectFactory initMapStateToProps, initMapDispatchToProps, initMergeProps, pure, areStatesEqual, areOwnPropsEqual, areStatePropsEqual, areMergedPropsEqual, // any extra options args can override defaults of connect or connectAdvanced ...extraOptions }) } }
这里执行了connectHOC(),传递了上面已经讲过的参数,而connectHOC = connectAdvanced
因此我们进入最后一个对外API,connectAdvanced
connectAdvancedconnectAdvanced函数,之前也提过,就是一个执行、组件渲染和组件更新的地方。
它里面没有什么新概念,都是将我们上面讲到的参数进行调用,最后根据结果进行渲染新组件。
还是从源码开始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connectAdvanced( selectorFactory, { // 执行后作用于connect这个HOC组件名称 getDisplayName = name => `ConnectAdvanced(${name})`, // 用于错误提示 methodName = "connectAdvanced", // 有REMOVED标志,这里不关注 renderCountProp = undefined, // 确定connect这个HOC是否订阅state变动,好像已经没有用到了 shouldHandleStateChanges = true, // 有REMOVED标志,这里不关注 storeKey = "store", // 有REMOVED标志,这里不关注 withRef = false, // 是否通过 forwardRef 暴露出传入的Component的DOM forwardRef = false, // React的createContext context = ReactReduxContext, // 其余的(比较方法,参数处理方法等)将会传递给上面的 selectFactory ...connectOptions } = {} ) { /* ... */ }
参数也没什么特别的,有一个forwardRef作用就是能获取到我们传入的Component的DOM。
这里也不深入。
接着看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connectAdvanced( /* 上面已讲 */ ) { /* ...对参数的一些验证和提示哪些参数已经作废... */ // 定义Context const Context = context return function wrapWithConnect(WrappedComponent) { /* ...检查 WrappedComponent 是否符合要求... */ /* ...获取传入的WrappedComponent的名称... */ /* ...通过WrappedComponent的名称计算出当前HOC的名称... */ /* ...获取一些上面的参数(没有新的参数,都是之前见过的)... */ // Component就是React.Component let OuterBaseComponent = Component let FinalWrappedComponent = WrappedComponent // 是否纯组件 if (pure) { OuterBaseComponent = PureComponent } /* 定义 makeDerivedPropsSelector 方法,作用后面讲 */ /* 定义 makeChildElementSelector 方法,作用后面讲 */ /* 定义 Connect 组件,作用后面讲 */ Connect.WrappedComponent = WrappedComponent Connect.displayName = displayName /* ...如果是forWardRef 为true的情况,此处不深入... */ // 静态方法转换 return hoistStatics(Connect, WrappedComponent) } }
这一段特别长,因此我将不太重要的直接用注释说明了它们在做什么,具体代码就不放了(不重要)。
并且定义了3个新东西,makeDerivedPropsSelector,makeChildElementSelector,Connect。
先看最后一句hoistStatics就是hoist-non-react-statics,它的作用是将组件WrappedComponent的所有非React
静态方法传递到Connect内部。
那么最终它还是返回了一个Connect组件。
Connect组件这个组件已经是我们写了完整connect(...)(Component)的返回值了,所以能确定,只要调用
因此它的功能就是确定是否重复更新组件和确定到底更新什么?
看一个组件,从constructor看起
class Connect extends OuterBaseComponent { constructor(props) { super(props) /* ...提示一些无用的参数...*/ this.selectDerivedProps = makeDerivedPropsSelector() this.selectChildElement = makeChildElementSelector() this.renderWrappedComponent = this.renderWrappedComponent.bind(this) } /* ... */ }
绑定了一个方法,看名字是render的意思,先不管它。
执行了2个函数。
Connect组件还没完,这里先放着,我们先看makeDerivedPropsSelector和makeChildElementSelector
makeDerivedPropsSelectorfunction makeDerivedPropsSelector() { // 闭包储存上一次的执行结果 let lastProps let lastState let lastDerivedProps let lastStore let sourceSelector return function selectDerivedProps(state, props, store) { // props和state都和之前相等 直接返回上一次的结果 if (pure && lastProps === props && lastState === state) { return lastDerivedProps } // 当前store和lastStore不等,更新lastStore if (store !== lastStore) { lastStore = store // 终于调用 selectorFactory 了 sourceSelector = selectorFactory( store.dispatch, selectorFactoryOptions ) } // 更新数据 lastProps = props lastState = state // 返回的就是最终的包含所有相应的 state 和 props 的结果 const nextProps = sourceSelector(state, props) // 最终的比较 if (lastDerivedProps === nextProps) { return lastDerivedProps } lastDerivedProps = nextProps return lastDerivedProps } }
大概的说,makeDerivedPropsSelector的执行,先判断了当前传入的props(组件的props)和state(redux传入的state)
跟以前的是否全等,如果全等就不需要更新了;
如果不等,则调用了高阶函数selectFactory,并且获得最终数据,最后再判断最终数据和之前的最终数据是否全等。
为什么第一次判断了,还要判断第二次,而且都是===判断?
因为第一次获取的state是redux传入的,是整个APP的所有数据,它们不等说明有组件更新了,但不确定是否是当前组件;
第二次比较的是当前组件的最新数据和以前数据对比。
现在,我们知道selectFactory的作用是获取当前组件的的最新数据,深入源码看看。
selectFactoryexport default function finalPropsSelectorFactory( // redux store的store.dispatch dispatch, // 3种已经确定了的处理方法 { initMapStateToProps, initMapDispatchToProps, initMergeProps, ...options } ) { // 返回一个针对用户传入的类型的解析函数 // 例如 mapStateToProps 如果是function,那么就返回proxy,proxy可以判断是否需要ownProps,并且对高阶函数的 mapStateToProps 进行2次处理, // 最终确保返回一个plainObject,否则报错 const mapStateToProps = initMapStateToProps(dispatch, options) const mapDispatchToProps = initMapDispatchToProps(dispatch, options) const mergeProps = initMergeProps(dispatch, options) if (process.env.NODE_ENV !== "production") { verifySubselectors( mapStateToProps, mapDispatchToProps, mergeProps, options.displayName ) } const selectorFactory = options.pure ? pureFinalPropsSelectorFactory : impureFinalPropsSelectorFactory // 默认pure问题true,因此执行 pureFinalPropsSelectorFactory(...) return selectorFactory( mapStateToProps, mapDispatchToProps, mergeProps, dispatch, options ) }
参数就不说了,看注释。
以下3个,到底返回了什么,源码在wrapMapToProps.js,上面也说过这个文件内部做了什么事情。
const mapStateToProps = initMapStateToProps(dispatch, options) const mapDispatchToProps = initMapDispatchToProps(dispatch, options) const mergeProps = initMergeProps(dispatch, options)
这3个调用返回的一个函数,名字叫proxy,这个proxy一旦调用,
就能返回经过mapStateToProps, mapDispatchToProps, mergeProps这3个参数处理过后的数据(plainObject)。
接下来:
const selectorFactory = options.pure ? pureFinalPropsSelectorFactory : impureFinalPropsSelectorFactory // 默认pure问题true,因此执行 pureFinalPropsSelectorFactory(...) return selectorFactory( mapStateToProps, mapDispatchToProps, mergeProps, dispatch, options )
返回了selectorFactory的调用值,也就是pureFinalPropsSelectorFactory(pure默认为true)。
看pureFinalPropsSelectorFactory,它的代码不少,但逻辑很明了,大方向就是对比数据。
这里关键的如何比较不列代码,只用注释讲明白它的逻辑。
export function pureFinalPropsSelectorFactory( // 接受3个proxy方法 mapStateToProps, mapDispatchToProps, mergeProps, dispatch, // 接受3个比较方法 { areStatesEqual, areOwnPropsEqual, areStatePropsEqual } ) { /* ...定义变量保存之前的数据(闭包)... */ function handleFirstCall(firstState, firstOwnProps) { /* ...定义第一次执行数据比较的方法,也就是简单的赋值给上面定义的闭包变量... */ } function handleNewPropsAndNewState() { /* 当state和props都有变动时的处理方法 */ } function handleNewProps() { /* 当state无变动,props有变动时的处理方法 */ } function handleNewState() { /* 当state有变动,props无变动时的处理方法 */ } // 后续数据比较的方法 function handleSubsequentCalls(nextState, nextOwnProps) { // 浅比较 const propsChanged = !areOwnPropsEqual(nextOwnProps, ownProps) // 全等比较 const stateChanged = !areStatesEqual(nextState, state) // 更新数据 state = nextState ownProps = nextOwnProps // 当发生不相等的3种情况(关键) if (propsChanged && stateChanged) return handleNewPropsAndNewState() if (propsChanged) return handleNewProps() if (stateChanged) return handleNewState() // 比较都相等,直接返回旧值 return mergedProps } return function pureFinalPropsSelector(nextState, nextOwnProps) { return hasRunAtLeastOnce ? handleSubsequentCalls(nextState, nextOwnProps) : handleFirstCall(nextState, nextOwnProps) } }
上面的闭包变量储存了上一次的数据,关键点就是当和这一次的数据比较后,如果处理更新。
react-redux将它分为3种情况
state和props都相等。
state相等,props不等。
state不等,props相等。
第一种:state和props都相等
mapStateToProps(proxy):
不管是否订阅ownProps,执行mapStateToProps, 因为state有变动。
mapDispatchToProps(proxy):
只有订阅了ownProps,才会执行mapDispatchToProps,因为state变动与mapDispatchToProps无影响。
mergedProps(proxy):
必定执行,将所有结果合并。
第二种:state相等,props不等
mapStateToProps(proxy):
只有订阅了ownProps,才会执行mapStateToProps, 因为state无变动。
mapDispatchToProps(proxy):
只有订阅了ownProps,才会执行mapDispatchToProps,因为state变动与mapDispatchToProps无影响。
mergedProps(proxy):
必定执行,将所有结果合并。
第三种:state不等,props相等
mapStateToProps(proxy):
不管是否订阅ownProps,执行mapStateToProps, 因为state有变动。
注意,这里结果需要浅比较判断
因为如果没有浅比较检查,而两者刚好浅比较相等,
那么最后也会认为返回一个新的props,也就是相当于重复更新了。
之所以第一个state和props都有变动的不需要浅比较检查,
是因为如果props变了,则必须要更新组件。
mapDispatchToProps(proxy):
不会执行,因为它只关注props。
mergedProps(proxy):
只有上面浅比较不等,才会执行。
makeDerivedPropsSelector的总结:
通过闭包管理数据,并且通过浅比较和全等比较判断是否需要更新组件数据。
makeChildElementSelectormakeChildElementSelector也是一个高阶函数,储存了之前的数据和组件,并且判断与当前的判断。
这里是最终渲染组件的地方,因为需要判断一下刚才最终给出的数据是否需要去更新组件。
2个逻辑:
数据与之前不等(===),更新组件。
forWardRef属性值与之前不等,更新组件。
否则,返回旧组件(不更新)。
继续回到Connect组件。
之后就是render了
render() { // React的createContext const ContextToUse = this.props.context || Context return ({this.renderWrappedComponent} ) }
Context.Consumer内部必须是一个函数,这个函数的参数就是Context.Provider的value,也就是redux的store。
renderWrappedComponent最后一个函数:renderWrappedComponent
renderWrappedComponent(value) { /* ...验证参数有效性... */ // 这里 storeState=store.getState() const { storeState, store } = value // 传入自定义组件的props let wrapperProps = this.props let forwardedRef if (forwardRef) { wrapperProps = this.props.wrapperProps forwardedRef = this.props.forwardedRef } // 上面已经讲了,返回最终数据 let derivedProps = this.selectDerivedProps( storeState, wrapperProps, store ) // 返回最终渲染的自定义组件 return this.selectChildElement(derivedProps, forwardedRef) }
总算结束了,可能有点混乱,做个总结吧。
总结我把react-redux的执行流程分为3个阶段,分别对应我们的代码编写(搭配导图阅读)
一张导图:
第一阶段:
对应的用户代码:
执行内容有:
定义了Provider组件,这个组件内部订阅了redux的store,保证当store发生变动,会立刻执行更新。
第二阶段:
对应的用户代码:
connect(mapStateToProps,mapDispatchToProps,mergeProps,options)
执行内容有:
connect接收了参数(mapStateToProps,mapDispatchToProps,mergeProps,options)。
connect接收了对参数如何处理方案(3个...Factories)。
connect接收了参数的结果比较方案(selectFactory)
定义了比较方案(4个are...Equal,其实就是全等比较和浅比较)。
第三阶段:
对应的用户代码:
let newComponent=connect(...)(Component)
执行内容有:
接受自定义组件(Component)。
创建一个Connect组件。
将Component的非React静态方法转移到Connect。
获取Provider传入的数据(redux的整个数据),利用闭包保存数据,用于和未来数据做比较。
当比较(===)有变动,执行上一阶段传入的参数,获取当前组件真正的数据。
利用闭包保存当前组件真正的数据,用于和未来作比较。
通过全等和浅比较,处理state变动和props变动的逻辑,判断返回新数据还是旧数据。
利用闭包保存渲染的组件,通过上面返回的最终数据,判断需要返回新组件还是就组件。
逻辑理顺了,还是很好理解的。
其中第三阶段就是对外APIconnectAdvanced的执行内容。
此处查看更多前端源码阅读内容。
或许哪一天,我们需要设计一个专用的数据管理系统,那么就利用好connectAdvanced,
我们要做的就是编写一个自定义第二阶段的逻辑体系。
感谢阅读!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若此文章存在违规行为,您可以联系管理员删除。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ucloud.cn/yun/108708.html
摘要:不只为组件提供中的数据及扩展方法,它还为定义的组件添加了一系列事件操作,这些事件的核心点就是,然后可以在自己定义的组件内获得。行为功能是对目的功能和有用行为的一种抽象。下一个中间件函数通常由名为的变量来表示。 redux 这个是好久之前写的,一直忘记粘过来,里面有一些是写作格式是我自己定义的,所以和segmentfault的markdown语法有出入,图片也不能加载,所以原文效果可以在...
摘要:下面会从浅到深,淡淡在阅读源码过程中自己的理解。分拆子页面后,每一个子页面对应一个文件。总结上面就是最早版本的源码,很简洁的使用了等其目的也很简单简化相关生态的繁琐逻辑参考源码地址 dva的思想还是很不错的,大大提升了开发效率,dva集成了Redux以及Redux的中间件Redux-saga,以及React-router等等。得益于Redux的状态管理,以及Redux-saga中...
摘要:下面会从浅到深,淡淡在阅读源码过程中自己的理解。分拆子页面后,每一个子页面对应一个文件。总结上面就是最早版本的源码,很简洁的使用了等其目的也很简单简化相关生态的繁琐逻辑参考源码地址 dva的思想还是很不错的,大大提升了开发效率,dva集成了Redux以及Redux的中间件Redux-saga,以及React-router等等。得益于Redux的状态管理,以及Redux-saga中...
摘要:下面会从浅到深,淡淡在阅读源码过程中自己的理解。分拆子页面后,每一个子页面对应一个文件。总结上面就是最早版本的源码,很简洁的使用了等其目的也很简单简化相关生态的繁琐逻辑参考源码地址 dva的思想还是很不错的,大大提升了开发效率,dva集成了Redux以及Redux的中间件Redux-saga,以及React-router等等。得益于Redux的状态管理,以及Redux-saga中...
摘要:阅读深入浅出和本书值得记录的地方源码第二章设计高质量的组件检查虽然能够在开发阶段发现代码中的问题,但是放在产品环境中就不大合适现有的就具有这个功能,可以通过安装,但是应该确保只在发布产品代码时使用它。 阅读深入浅出react和redux本书值得记录的地方 github源码:https://github.com/mocheng/react-and-redux 第二章 设计高质量的 Rea...
阅读 3500·2021-08-02 13:41
阅读 2257·2019-08-30 15:56
阅读 1492·2019-08-30 11:17
阅读 1148·2019-08-29 15:18
阅读 546·2019-08-29 11:10
阅读 2637·2019-08-26 13:52
阅读 481·2019-08-26 13:22
阅读 2902·2019-08-23 15:41